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高校變革起步:科系“翻新”

2015年11月13日 08:1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讀書不好,退學後成功”的例子已被證實不是傳説,美國的大學校園裏有這樣的段子:“對學生要客氣,因為成績好的會變同事,成績中等的會變政府官員,成績不好的可能是未來的募款對象。”

  這種現象顯示,傳統的大學教育與現實産生落差。世界進入網路時代,傳統教育重視的專業知識積累已拼不過電腦搜索,邏輯思考與判斷力、想像力、綜合素養成為成功必殺技,而這些是應試教育難以體現的。

  臺灣高校因少子過盛引發生存危機,因此也提早進入反省變革階段,即使臺灣大學這種穩坐寶塔尖的學校也在“翻新”。

  開門辦學

  大學畢業生抱怨找不到工作,企業抱怨招不到人才,臺灣某知名企業的老闆曾説:“誰説臺灣低薪?我的起薪遠高於媒體報道的數字,可是我需要的崗位招不滿。”臺灣官方今年9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15歲至24歲的年齡段失業率高達12.69%,同時,有57%的僱主缺工。臺大管院生涯發展中心執行長徐嘉利認為,臺大學生是優秀的學生,但有些學生對職場缺乏認識,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也“想像過度”,往往畢業後難以適應落差,或者才發現所學專業不適合自己,浪費了教育資源和自己的時間。

  近日,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與6家企業合作,由企業開設15到20小時的課程,學生直接到企業上課。有的企業直接讓學生參與工作,邊幹邊教,在學時結束後給學生預約實習或聘任機會,很受學生歡迎。一位大二女生已經申請到一家外企上課,她表示將來企業留不留她要看自己表現,自己是不是對工作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或眼高手低,也要到企業實際感受一下再自我評價。一家知名的會計事務所表示,會計事務所並非只要會計人才,也需要經營、業務等人才,但他觀察,大學生對職業想像或者“太局限”,或者“太豐富”,搞不清“能做什麼”和“想要什麼”。

  教育專家提示在校大學生,不僅教育要轉型,學習也要轉型,上大學不是為了學位,而是為了建立專長;要擁有電腦無法取代的能力比如創意、創新、動手和自我學習能力;要擁有跨學科的綜合素養而不只是考高分的能力。

  “大數據”熱

  網路時代,數據即商機,數據分析成為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處理“大數據”已成為世界時髦職業,據臺灣人力市場調查,當下有1萬多個數據分析崗位缺口,起薪都在5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上,甚至有的企業開出年薪500萬元的高價。

  變革中的臺灣高校紛紛設立與“大數據”相關的專業、學院。臺北醫學大學今年設立大數據研究中心,中心以醫療為核心,結合健保、醫院數據庫,提供有價值的醫療數據。目前,這些數據已用於乳癌、大腸癌、直腸癌的治療方案和護理。中心還開發了3D列印口腔齒模,為牙科診治提供了新的選擇。但中心表示,運用醫療數據恐引起侵犯隱私的指控,在這點上,需要法律跟上予以配套。

  東吳大學今年設立“巨量數據管理學院”,外聘教授,並請民間企業提供數據庫給學生實習使用。今年首招本科生90名,在職碩士20名,結果報考碩士的有100多人,成為全校最熱的專業,報考者中還有董事長、總經理和企業主管。

  中原大學也開設了“商業巨量數據管理”“學士後”學位課程,有學士學位的才能報考,最快一年可拿到學位。中原大學因此和臺灣財政部門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將來雙方將合作分析稅務等實際財政數據,既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又提升管理部門決策品質。

  臺大教授洪士灝投書媒體指出,開辦資訊教育和數字學習,不單單是為了資訊産業,而是因為傳統教育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各行各業迫切需要能自學與活用科技的人才。

  時尚成專業

  臺灣師範大學本週宣佈,明年將開設臺灣首個跨校的“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GF-EMBA)”,每年預計招收30名學生,其中15個名額不限報考學歷;學生畢業可寫論文,也可以技術報告取代。

  校長張國恩表示,時尚産業已是世界新星,臺灣雖擁有設計能力和時尚市場,卻缺乏自有品牌及行銷人才,很難立足於世界時尚産業,因此,臺師大結合臺大、臺科大及政大的師資力量,培育國際時尚管理專業人才。

  臺師大已聘請遠東集團零售事業規劃總部執行長李靜芳、法藍瓷品牌總監陳玉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及太平洋SOGO董事長黃晴雯等授課。據介紹,報考此課程不需筆試,而是以申請資料加面試的方式擇優錄取。之所以採用這種招生方式,是因為臺灣知名麵包師吳寶春曾報考EMBA班被拒絕,理由是沒有大學學歷。消息傳出引發臺灣討論,馬英九還曾親自打電話給吳寶春了解情況。此後,臺教育主管部門修改規定,如果在業界卓有成績,可視為大學同等學歷報考碩士。此次臺師大首開時尚管理專業,有15個名額完全不看學歷背景,但要有8年以上專業工作經驗。

  臺灣高校的變革已經起步,其經驗與挫折都值得跟進觀察。(記者 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