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高校瘦身 落實有待觀察

2015年04月03日 07:2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教育部門近日宣佈,因少子化衝擊,不少高校已招不到學生,目前已有12所運營不佳的學校列入輔導名單,即學校董事會不能單獨做決定,資産必須交付信託。今年7月起,會陸續公佈全臺各大學註冊率、人事流動及財務狀況,如新生註冊率未達7成,就會扣減招生名額和補助款,達到自然減校的效果。教育部門預估從現在起到第八個學年後,會有50所大學合併或關校,其中8至12所公立大學合併,20至40所私立大學關校,但每個縣市會至少保留一所公立大學。

  目前臺灣共有159所高校,公立51所、私立108所。教育部門按8年後18歲的人口推算,即使85%進高校,也只佔現有招生名額的六成,因此從現在開始著手揮淚斬校。

  但決心易下,實行太難。臺灣高校招生不足已經喊了多年,教育部門也拿出過瘦身措施,但屢屢紙上談兵。不少私校校長表示,用減少招生名額和補助款逼退他們未必有效,如果關掉一些人文科系,以熱門專業吸引學生不是做不到,但那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不能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如果靠招生數字就能拿到補助款,各校還是會各顯其能,“能活一天算一天”。

  瘦身掉私校,也有人出來打抱不平,臺灣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投書報紙指出,高校招生不足,管理部門也有責任,核準開辦過多學校是政策錯誤,現在不能只讓私校負責。私校對臺灣貢獻至大,早年臺大等公立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大多出去深造,一去不返。艱苦年代建設臺灣的是私立大學的畢業生們。有些私立學校招生不足不代表辦學不佳,的確是受到學校過剩、生源不足的衝擊。當年私立大學捐資興學不易,現在卻因為一紙政策而停辦,校産按規定歸公,有貢獻的辦學者和教職員工被掃地出門,這種作法太霸道。王建煊建議,即使學校停辦,也可考慮將校産按比例分給經營者,這樣瘦身的阻力會小一些,也更公道。

  教育牽涉千家萬戶,高校瘦身話題引發各方議論。有年輕家長表示,少子化衝擊的不光是高校,中小學早晚也會出現學生不足七成的情況,管理部門不能只管眼前,應早作安排。一位名校的大學老師投書媒體稱,高校招不到學生不僅僅是校園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綜合矛盾的體現。他稱自己班上一名好學生,剛大二就準備去應聘,考上後就會離校,因為即使大學畢業也會求職難、薪水低,學歷已經貶值。

  臺灣一家人才公司的調查數據也顯示,高校學生擔憂的不再是學業而是就業,他們焦慮的五大問題是:薪水太低淪為青貧族、畢業即失業、學歷貶值、學校教育不能學以致用、買不了房無法成家。因此,不少在校生已經通過實習、打工提前進入職場。臺大一位副教授指出,臺灣學子遇到的問題是全球青年共同的問題,企業家引進低薪勞力、産業未升級等都會令高學歷求職有落差。建議學子們調整心態,比如不要只盯著較輕鬆的服務業而排斥用人的製造業,製造業的起薪為2.8萬元(新台幣,下同),高於服務業的2.2萬元。除學歷外,還要補強自己的能力。

  臺灣高校瘦身的方案已出,能否最後落實有待於觀察。大陸學子如計劃赴臺讀書,本科只能讀私校,正逢臺灣私立大學處於多事之秋,此時擇校要多了解一些資訊,以免因學校關並再轉學,遇到不必要的波折麻煩。(朴子)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