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高校上得去下不來

2014年06月03日 08:0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部分大學校徽

臺灣部分大學校徽,有的鼎鼎有名,有的比較陌生。

  20年前,臺灣開始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是“廣設大學”,讓更多學生有機會上大學,對臺灣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也衍生不少問題和後遺症,有私立大學把學生當“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品質和學生素質日益下降。為應對高等教育危機,臺“教育部”近期推出高校“退場機制”,有的向下改制,但升格容易降格難,變得騎虎難下。

  倉促升格——大學從23所增至120所

  據統計,臺灣的大專院校從1994年的130所,增加到目前的162所。其中大學從1994年的23所,增加至如今的120所。大學的錄取率,從過去的不到30%,陡增至如今的90%以上。1999年臺灣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10萬人,2005年飆升至20萬人,近幾年每年約為23萬人。

  廣設大學一陣風下,很多教育機構不具升格條件,就倉促從大專變成學院,從學院變成大學。其中,1999年至2000年,臺灣60所左右的專科學校,全部升格成為學院。教改甚至淪落為政治人物騙取選票的工具。如陳水扁在2000年參選時,開出“一縣一大學”的支票,他當選後,為了兌現支票,宜蘭技術學院、聯合技術學院、臺東師範學院、臺南師範學院紛紛改制為宜蘭大學、聯合大學、臺東大學及臺南大學。大學數量浮濫,造成生源品質高低不一,以至於2008年,創下有學生7.69分考上大學的“神話”。

  “廣設大學”衍生的問題,一是大學高中化,研究生大學化,人才素質漸趨低落。二是學用落差日漸增大,用人機構嚴重缺人,大學生畢業卻找不到工作。大學之間品質的落差也很大。多年來臺灣出生率低,招不到學生的高校,開始出現倒閉危機,有的拖欠工資,勉強支撐,高等教育危機日益浮現。

  退場機制——計劃整並近10所高校

  經過謹慎評估,當局終於祭出大學“退場機制”。臺“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目前全臺共有162所大專院校,整並退場後,預計保留153所。

  今年1月,臺“教育部”宣佈,未來私立大專院校輔導將分為“限期輔導改善”、“學校停辦”、“土地處理”、“學校法人轉型(合併、改辦或解散)”4階段,一旦啟動機制,若持續無法改善,經營不善的私校可能在7個月至1年內“退場”。

  臺“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解釋説,私立大專院校如果學生數未達3000人、連續2年註冊率未達60%;技專校務評鑒4等、大學校務評鑒2/3以上項目未通過,或係所評鑒2/3以上係所未通過;積欠教職員工薪資累計3個月以上;違反教育法規,將由“教育部”項目輔導,視情況給予1至3個月的改善時間。

  今年3月,屏東縣的高鳳數字內容學院因負債逾3億元新台幣,校方宣佈停辦,教育當局協助其師生轉往其他院校,成為去年推出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後,首所停辦的“實用性科技大學”。接著,同處屏東縣的永達技術學院,亦因為面臨財務困難及拖欠教職員薪金,被臺“教育部”勒令今年全面停止招生,如果明年改善未如理想,將予以停辦。

  而在公立學校方面,將採取大小合併的措施,首批合併6所學校:成功大學與臺南藝術大學、新竹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目前,屏東教大與屏商的整並進度最快,計劃8月正式整並,並以“屏東大學”新名字招生。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