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新聞為何墮落為“綜藝化”?

2015年02月10日 10: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與英國交通部長會面,分享英國的智慧型運輸管理,以作為未來世大運的參考。然而,在場記者沒有準備,竟以娛樂新聞方式詢問柯文哲是否在意對方送鐘“送終”諧音,在柯文哲失言後,各家媒體跟進,也只顧放大炒作,甚至追問英國交通部長對於此事的響應。

  對此,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説,當民眾都因柯文哲不當發言,而對柯發出諸多批判時,有哪一個記者報導了“智慧型運輸管理”?又有哪一家電視臺報導記者會上除了交換禮物,到底有何具體討論?

  臺灣地小人稠,又有密度極高的新聞媒體網路,以至於只要某一熱門議題出現,全臺攝影機都得跟進,一開始眾家記者總是義憤填膺、熱血奔命,但在炒到沒有話題可炒的時候,便出現令人驚訝、難以稱為新聞的“新聞”出現。你是否還記得,廣大興案的洪家大姐與洪仲丘的姐姐,兩人的衣著、容貌在事件延燒許久之後,都變成某幾家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

  我們需要這種“綜藝化”的新聞嗎?在一則關係人是“英國交通部長”的新聞場合,臺灣的記者提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問題,你難道不認為那也是失言?

  你一定在臉書上看過許多內容聳動的標題,點進去一看才發現原來全都是自外面網路抄來、粗製濫造的資訊,不用花多少時間看完,可能有幾張照片好看,可能有幾個似是而非的論點還可以,整體上沒啥損失,不過就是一篇爛文章。但當你點進去之後,已經協助這些粗製濫造的內容農場獲取利益了。

  老實説,臺灣那熱鬧發達的電視新聞業也是巨大的內容農場。

  除了剛才提到的“新聞綜藝化”之外,臺灣電視新聞還有哪些“內容農場化”的現象?

  第一:抄襲PTT“八卦版”的做夢文或是酸文或是內容農場的文章

  記者也是鄉民,看見神秘文章當然見獵心喜,於是把文章換了一個説法,直接冠上“網友表示”、“鄉民表示”,不需要查證就可以發佈新聞,彷彿“鄉民”或“網友”比專家學者都要厲害威猛,記者只需要躲在他們後面,就不需要擔負制播新聞的責任。

  第二:拍攝youtube搞笑或人氣短片權充要聞

  先不論選舉期間國民黨最愛炒作的國際觀假議題,畢竟島內最國際化的新聞就是每日提供給大家的youtube爆笑短片。就算短片內容三歲小孩一看就懂馬上哈哈大笑,記者也要搭上戲劇化旁白,結尾再補一句“令人直呼~太傻眼”,雖然記者為敬業而配了旁白,但這只多半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當然,他們不忘在新聞畫面上補上“翻拍自youtube”或是“翻拍自網路”,上述字句當然也代表記者為公司省了不少出機費用,果真是記者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