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事故頻發,臺灣遊還安全嗎?

2015年02月06日 15:04: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截至2月5日下午3點,臺灣復興航空空難死亡人數達32人,受傷15人,仍有11人待搜尋。空難震驚島內,也讓大陸民眾高度關心,機上58名人員,有31人是大陸游客。這是一場兩岸必須共同面對的慘禍。

  從臺灣復興航空2月5日公佈的資料顯示,15名傷者中有3名是大陸游客。這個數字令人神傷,此情況下,受傷竟成最大奢望。

  飛機是號稱“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其出事概率據説和電梯是一樣的。但是,墜機一旦發生,幾乎就是毀滅性結果。不過,島內媒體2月5日指出,這場失事不幸中尚有萬幸,錄影顯示,飛機疑似失去動力之後下墜,但仍盡力避開高樓,擦撞高架橋護欄後墜入基隆河中。若飛機撞上高樓或落入車流密集的公路,則不但機上人員必全部無法倖免,地面也將出現大量傷亡。

  對此,臺北市長柯文哲2月5日哽咽表示,飛行員“已經盡力了”。

  既然不是飛行員的問題,問題出在哪?就在半年前,復興航空在澎湖已經摔了一架飛機,且飛機型號同樣是ATR-72。根據臺灣媒體的報道,復興航空使用的ATR-72型雙螺旋槳飛機,1995年至今已發生20起飛安事故。而這款飛機大陸早已停用。臺灣媒體還發現,失事的這架飛機去年4月交機時,因引擎熄火迫降澳門,換了一個新引擎才回臺灣。

  復興航空表示,失事的客機2014年4月才接收,機齡不到一年,也剛於今年1月26日完成例行檢查。ATR公司是法國空客和義大利阿萊尼亞航空工業集團共同成立,ATR支線飛機可載客50-74人,以低運營成本和低排放量而受短途運營商青睞,目前運營于90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數屬於新興發展地區。臺灣《聯合報》5日刊登的漫畫中,飛機上方的天平一端“營利”,一端“安全”,暗批飛行業者為求利忽略安全。

  復興航空接連出事,無法全然歸咎“厄運”。臺北松山機場一直有遷址的説法,蓋因地處市中心,周圍高樓林立。因此也有臺灣飛行安全專家分析,飛行員起飛時要躲避高樓,也增加了操作失誤的可能性。

  頻發的交通事故不免讓大陸游客質疑,為何臺灣遊的安全難以保障?從2011年蘇花高公路奪去21條生命,到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日月潭遊船相撞,還有太魯閣落石,臺北高空墜下吊車吊臂……皆造成大陸游客傷亡。

  事實是,臺灣地質脆弱,多地震颱風,一些地方風景雖美,天侯惡劣時卻存潛在危險,這是“天災”。而在赴臺遊啟動之初,島內各項規定尚不成熟,旅遊配套不完善,旅遊車為了趕進度常日夜兼程甚至超速奔跑,司機疲勞駕駛,機械過量負荷,也導致“人禍”幾率增加。不過,“人禍”因素這幾年已經越降越低。兩岸溝通之下,臺灣方面對旅遊安全不可謂不重視,對於長途車的趕路時間上限等都已作出規定,危險路段也加強了險情即時通報,讓車輛可以先行規避。

  此次飛機失事,不能不説仍有人為疏失的成分。但從赴臺旅遊安全的角度,應該視為孤例,並不具代表性。臺交通部門已經表態,臺灣所有與失事班機相同的ATR-72型飛機都要嚴格特檢,否則“民航局”不會放行。

  這幾天基隆河水既濁且冷,消防局和軍警數百人徹夜搜救,島內各機構以及臺灣慈善機構的義工、臺灣民眾也都熱心投入,也出現不少感人事件。與此同時,卻有一個臺灣網民在網上貼笑臉照片,針對大陸游客罹難發表幸災樂禍言論。只能説,這也是孤例,正如臺灣人普遍善良友好,但也會出捷運殺人魔一樣,一兩個喪心病狂的敗類,跟大環境無關。(文/黑白自在)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