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復興空難救災觀察:藍綠可以不對立

2015年02月06日 09: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短評説,復興班機墜毀於基隆河,造成多人罹難,這是一樁讓人心痛的悲劇。在哀慟與指責之外,這次的事故也讓人們聽到了另一種聲音:“感謝”。

  評論説,正駕駛廖建宗在墜毀前奮力穩住飛機,執行了連美國飛安專家都譽為奇跡的3度轉彎的動作,讓飛機迫降在河上,大大減低了墜毀在人口稠密區所可能造成的生命財産損失,為此,臺北市長柯文哲深表感謝;此外,空難發生後,“警消”和“國軍”立即前往,盡力搶救,獲救乘員驚訝表示,搜救動作來得真快!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評論指出,這次失事的復興航空班機墜毀地點位於臺北市南港和新北汐止的交界,事發當時,臺北市和新北市的消防局都接到報案,當下還不確定事發地點的確切位置,因此雙北都派員前往搜救,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因剛好在臺北市南港開會,事發後迅速趕往現場坐鎮。人員到場後確認飛機墜落在臺北市轄區、撞擊點也在臺北市,因此確定由臺北市統籌搜救。

  評論高度評價,由於侯友宜救災經驗、應變能力較強,因此要求下令破壞水門,讓大型機具得以實時進入墜機區域搶救。事後外界關切打破水門究竟是誰做決定,鄧家基説,他是市府的現場指揮,因此指令是由他所下;候友宜則説“有建議破壞水門搶時間”,但尊重臺北市府的指揮權。而後雙北兩位副市長直接面對面協調救災人力和物力,發揮最快、最實時的效益。

  評論最後説,柯文哲的哽咽、侯友宜的不居功、獲救者的激動,沒有人願意災難發生,然而,這起不幸事件讓我們理解到:臺灣人真的比許多人所想像的要更良善真誠;藍與綠、官和民,可以不必永遠都是劍拔弩張的對立;和諧與合作是可能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