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墜機:當空難近在眼前

2015年02月05日 13: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昨天上午,搭載58人的臺灣復興航空GE235航班(ATR-72機型)從臺北松山機場起飛後不久墜入基隆河。

  臺灣《聯合報》5日發表評論説,這是一場離奇的空難。就飛機而言,失事航班是機齡才9個月的新機,完全沒有年久失修的問題,且上周才作過維修。就機率而言,去年七月同一航空公司的同型飛機才在澎湖發生空難,理論上,接連出事的概率不高。然而,這架飛機離開跑道後,還來不及拉高飛越臺北盆地,就歪歪斜斜撞上市區高架橋,墜落在南港與汐止之間的基隆河中。如果不是機件故障,似乎無從解釋這件災難的起因。

  檢視多段不同的空難目擊紀錄,我們看到,失控的飛機曾斜斜地穿越附近的高樓,然後機翼擦撞高架橋護欄,才墜入河中。這些片段顯示,飛機駕駛在失速中仍努力試圖避開基隆河兩岸林立的大樓,避免波及陸地的居民;包括機翼擦撞環東高架橋,也僅有計程車上兩人受傷,使損害降到最低。

  試想,以那個地區人口的稠密程度,如果飛機直接撞上住宅區或高架橋,不僅救援工作將不可想像,居民的生命、財産損失也難以估計。尤其,飛機最後墜落基隆河,不僅減緩了著陸衝擊,且幸未發生爆炸,機上旅客才有那麼多人得以生還。無論如何,我們對駕駛機組人員在最後一刻的努力,保持敬意與感謝。

  復興接連發生不幸事故,航空公司及民航部門都必須嚴格檢討,找出最終的致命原因。我們向罹難者家屬致哀,為生還者慶倖,也呼籲民眾為失蹤者繼續祈禱。

  較之世界各大機場與航線,臺灣境內的空中交通不算繁忙,卻在短短半年中,接連發生重大飛航意外,受到傷害的不僅是機上乘客機員及其家人親友,也恐將令臺灣的觀光旅遊失去發展契機。

  飛安主管單位應加把勁,除儘速調查失事原因,更要痛定思痛,加強飛安學分,確保飛航安全;別讓旅客心懷恐懼,望機卻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