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

2014年08月08日 08:2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荷花水墨 于百齡作

荷花水墨 于百齡作

  在臺灣,私人美術館為數不少,這些美術館打破了大家對美術館“高大上”的慣常印象,有的就與住家相鄰,像一個環壁列畫的大客廳,但卻更有個性、親民,而且深藏傳奇與故事。

  “我就是一塊寶,等待有心人慢慢挖。”在位於臺北市著名的士林夜市附近的于百齡美術館,82歲的畫家張德正慢條斯理地説。83歲的畫家于百齡笑瞇瞇地看著他。兩位80多歲的畫家一位耳聰目明,一位笑容童稚,同樣步履矯健。記者先問他們的養生之道,得到的答覆是:畫畫、寫字、吃剩飯、學英文。

  常吃剩飯,是因為兩位老先生都是家裏最愛惜一粥一菜的人。張德正早年從江蘇句容隨部隊到臺灣,他説:“我一生流浪,不是自己想走,而是被推著走,一路走來看到戰亂、生離死別、生靈涂炭,現在覺得一切都好。有何不可,無何亦可。”于百齡從湖南瀏陽隨部隊到臺灣,不堪長官打罵開了小差,結果,“離開部隊我在臺灣一無所有,一個人也不認識,只能住在街上,看到人家餐廳扔食物,我就説不要扔,我拿去喂狗,哪是喂狗啊,我趕緊跑到沒人的地方吃掉。但是年輕人又好面子。”于百齡一邊説一邊學自己狼吞虎咽的樣子,並且很是興奮:“我運氣好,沒被部隊抓到,否則會槍斃的,開小差耶!”説到自己後來投考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他説:“我非上這所學校不可,因為不僅不要學費,還有飯吃,有衣穿,這樣我就能活下去了。”

  為了生存撞進繪畫大門,有幸受教于當時渡海到臺的一批名家,黃君璧、溥儒、金勤伯都是他的老師。同時,繪畫也撞開了他藝術天分的大門,令他對現實的困惑和對美的嚮往在色彩與線條中得到抒發,生命找到了意義。

  1961年師大畢業不久,于百齡的畫作得到美術界的關注,特別是日本畫壇對他欣賞有加,他應邀到日本創作、辦展。回到臺灣後,雖然已被稱為“國寶級大師”,但他從純創作轉向藝術交流與推廣,創辦《中國美術雜誌》、成立“中國藝術協會”、開辦于百齡美術館。他的美術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都有作品欣賞和拍賣,也經常舉辦講座和教學活動,十幾年來,僅海峽兩岸畫界的交流活動就舉辦了200多場。記者到訪于百齡美術館,也是因為《圓夢中華翰墨情兩岸書畫藝術名家交流展畫集》即將出版。這一大型展覽正在於百齡美術館展出,作品結集出版是展覽的延續。

  在美術館採訪,于百齡先生興之所致講古作畫時,張德正先生便是一個安靜的聽眾。這兩位老先生性格不同,卻被大時代賦予了幾乎相同的命運,有一種我們這些後輩難以體會的默契。張德正先生,字逸石,也經歷過艱難無望的“小兵”生活,但他沒開小差,而是在長官的責罵聲中練就了一手不靠尺子畫圖表的好功夫。考進當時的軍校美術系學畫時,他又穩又準的線條功夫令老師刮目相看。畢業時與同班同學李奇茂向系主任梁鼎銘辭行,老師的臨別贈言是:“靠一根線條打天下去吧。”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