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星星》風靡大陸 臺灣該警醒了

2014年04月02日 10: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13日臺灣《旺報》刊文:“《星星》風靡大陸是臺灣的警訊”,臺灣《旺報》今日刊載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的文章表示深有同感。文章指出,臺灣藝術作品之所以在大陸受歡迎,根本原因是兩岸同文同種,血緣、文化一脈相承。但臺灣至上的自我封閉創作難有共鳴,看到《來自星星的你》風靡大陸,臺灣該警醒了。

  全文摘編如下:

  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正值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大量臺灣影視、歌曲、圖書登陸,街頭巷尾飄著臺灣校園歌曲,電視螢幕上連續播放著情節曲折的臺灣電視劇,臺灣言情、武俠小説更成為男女老少爭相追逐的精神食糧和日常談資。可以説,臺灣藝術作品成為當時大陸各階層民眾藝術享受的主要來源之一。

  自我封閉傷創作

  臺灣藝術作品之所以在大陸受歡迎,根本原因是兩岸同文同種,血緣、文化一脈相承。與境外其他來源藝術作品相比,臺灣在大陸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優勢,對臺灣作品,大陸人民感到親切、容易接受。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到1990年代中期,臺灣藝術作品在大陸逐步退潮,“閒雲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日新月異的開放和發展給了大陸民眾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其藝術欣賞的眼光因而變得更加犀利、挑剔。情形發展到今天,臺灣藝術作品在大陸的影響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筆者也只是在老歌手羅大佑的北京演唱會中,偶爾回味一下往日享受來自臺灣文化大餐的藝術懵懂歲月了,可謂“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究其原因,固有境外藝術作品來源多樣化這一客觀現實,但這只是表面因素。王岐山先生評價《來自星星的你》時説:韓劇為什麼佔領了中國?看半天我明白了,韓劇內核和靈魂,恰恰是傳統文化的昇華。大陸人民所欣賞的,還是劇中以中華文化為內核的文化傳統和倫理道德,是文化引起了共鳴和親近,而非感官刺激了需求和慾望。

  中華文化是東亞文化、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復興方向,更是我們兩岸四地、遍及全球炎黃子孫的共同驕傲和認同所在。人們在對“星星”的關注中,體味到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內核的東方文化和倫理道德的魅力,領悟到了破解當下物欲橫流、世風不古“社會病”的不二方劑。在文化藝術交流上,海峽兩岸一個中國、一個中華民族、一種傳統文化、血濃于水,更何況按照臺灣的説法,臺灣還是“中華文化的領航者”、“華人流行文化中心”、有文化創意優勢。

  韓國人畢竟不是中國人,在大陸文化市場,臺灣比韓國走得早,也本應比韓國走得遠、走得好,為什麼沒有做到?借用王岐山的話反問臺灣:臺灣藝術作品為什麼失去大陸?是不是作品的內核和靈魂,不自覺地誤入歧途,遠離了中華文化?以李扁為代表的“臺獨”分裂勢力把持最高權力20年,全面推行“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各個領域給臺灣民眾洗腦,導致看似自我膨脹,實則自我矮化、自我封閉的文化心態盛行,進而影響到各類藝術作品中。

  臺灣至上難共鳴

  臺灣大量藝術作品不同程度以“臺灣至上”色彩自居,把“臺灣”無限放大,對大陸極力貶棄,視特殊為普遍,拿落後當先進,認庸俗作高雅,坐井觀天,偏執傲慢,藝術眼光和價值判斷坐標係出了很大問題。即便一些廣受歡迎的作品,也多多少少有些特定色彩。

  如電影《海角七號》,在臺灣取得巨大成功,但其大陸票房卻極為慘澹,原因是沒有把準價值認同的角度。試想,一個如此淒美的愛情故事如果能站在兩岸共同歷史認知之上,放在甲午戰爭以來兩岸共同遭受日本入侵併為之反抗的背景和民眾心態之下,這個故事豈不更有普遍性?能引起更多的共鳴?

  李安的電影在大陸市場很好,原因是他的片子有中華視野、歷史高度、文化深度。文化高度決定市場闊度,自我中心必然導致閉門保守、自尋狹路。更何況還有阻礙兩岸文化交流的政治干擾、閉鎖政策、排外情緒等問題。

  想起筆者對臺灣影視劇由喜歡到基本不看的心路歷程,主要是感到各劇主題、基調甚至情節都差不多,卿卿我我、悲悲慼戚、哭哭啼啼,總是跳脫不出特有的一些思維模式,如此如何爭奪市場?看到警訊,該警醒了。(作者為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