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學者:臺灣如何面對大陸的成長壯大?

2014年07月15日 09: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文章,分析當下臺灣年輕人的夢想前途。文章指出,小確幸只是過程,不是目的。臺灣的年輕人如果想要擁有小確幸,就必須認真地思考,能否將大陸的成長壯大經營成機會、開拓成出路。

  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臺灣大學指考的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結果,有3成多考生想要圓的夢,是考上大學。有人指出,這意味著現在的青年學子見識短淺,氣度不夠恢弘,只能看見眼前可以追求的目標,缺乏比較高遠的理想。但也有人認為,高中學生用功讀書主要目的,就是能考上大學,何須苛責。

  不過,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評析,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學生們的夢想不夠遠大,多少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現實情況,那就是前景不明,動能不足,無法提供刺激夢想的未來坐標。

  嚴格説來,年輕人乃至於整體社會大眾感覺前途茫茫,不是臺灣獨有的現象。金融海嘯之後,歐洲和美國也有好日子不再的普遍感受,日本人更是覺得,“失落的10年”似乎走不到盡頭。

  其實,在混沌低迷的世局中,不是沒有欣欣向榮的板塊,海峽對岸的大陸就是一個透顯著活力的社會。習近平上臺之後提出“中國夢”的説法,在大陸引起了包括許多年輕人在內的普遍迴響,恐怕不能只用威權體制的一呼百諾來解讀,已逐漸形成了一股全民共識的氣勢,驅動著整個社會往前邁進。

  對岸年輕人的確對於未來有比較多的夢想,比較強的信心。我們相信,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度,一個對於未來有著更美好憧憬的社會,會讓海峽對岸在可見的未來繼續茁壯。問題是,我們要如何面對一海之隔的成長壯大?

  如果依太陽花學運的主張,為了免於臺灣進一步向大陸傾斜,不僅要拒絕兩岸《服貿協議》,甚至於該減少兩岸之間的往來,把門關起來,過過小日子,擁有小確幸就好。

  但是,村上春樹所謂的“小確幸”,可不是胸無大志,得過且過,而是在有著人生理想和目標的情況下,扎紮實實過日子之餘,偶爾駐足,品飲一杯咖啡,享受一陣清風。換句話説,小確幸只是過程,不是目的。臺灣的年輕人如果想要擁有小確幸,就必須認真地思考,能否將大陸的成長壯大經營成機會、開拓成出路。(龐建國 作者係臺灣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