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善用“小確幸”創造大經濟

2014年07月10日 0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7月10日發表評論説,臺灣年輕人充滿“小確幸”思維,不少長者擔心胸無大志,個人“小確幸”將成為臺灣“大不幸”,長者的憂心其實是過慮了。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經濟以加工外銷為主體,創造了40年的繁榮。但自從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崛起,島內製造成本相對偏高,加上民眾對生活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許多傳統製造業必須淘汰,卻因為企業研發及發展品牌能力不足,轉型困難,造成臺灣競爭力衰退,經濟成長遲滯。不過,臺灣經濟不會就此沉淪,整體而言,臺灣人的素質優於新興經濟體,年輕人小確幸背後存在的正面能量,其實是臺灣經濟轉型的契機。

  臺灣年輕人追求“小確幸”並非始於今日。臺灣在二次大戰中,曾受到嚴重的破壞。戰後民生凋敝、百業待舉,發展迄今,大家不要忽略了“小確幸”曾經扮演的重要角色。

  臺灣戰後發展經濟最重要基石是土地改革,臺當局實施三七五減租,佃農覺得耕耘收穫只須給地主37.5%,自己可以得到62.5%,努力生産的誘因就上來了。對於沒有地的貧農來講,能夠擁有自己一塊耕地,更是“小確幸”的期盼。據此,臺當局後來實施公地放領,貫徹耕者有其田,讓小農業制度的效率發揮到極致。因此後來才有能力以農業培養工業,逐步發展經濟。

  其後,臺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就是中小企業。當個小小企業的老闆,努力往前衝,就是小確幸的企業家精神。當時中小企業老闆邊做邊學,從紡紗織布的成衣業、雨傘、行李箱、腳踏車的輕工業,逐步如爬樓梯的提升技術水準,到進入電腦零組件及今日的資通訊各項尖端産業。臺灣的多項産品都曾搶下世界單項的國際第一,造就各項大王頭銜。“小確幸”的動力確實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臺當局先於1945-1958年提出“第一次進口替代”政策,以消費性産品如紡織品、輕工業産品為主要替代目標,奠定1960年代的出口擴張基礎;1969-1980年間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明定以生産原料和機器設備為主要替代目標,發展石化、機械、造船和鋼鐵業為主要産業。因此奠下今日塑膠化工、精密機械、遊艇及各項鋼材的國際生産地位。1980年代之後,臺灣能夠執世界資通訊産業牛耳,與臺灣隨後的産業政策、自由化、民營化的政策也都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可見,“小確幸”其實是一種的正面能量,今日面對經濟轉型壓力,臺當局同樣可以結合中小企業動力與彈性的優勢來發達經濟。有兩個具體的建議:

  第一,臺當局應鼓勵年輕人創業,尤其以獨資、合夥的個人工作室或是小公司,進行高科技網路與創意結合的新興事業。例如行動裝置 APP 的各項應用,物聯網物物相係的各項連結,這些並不需要大企業來做,可以讓年輕人“小確幸”的動力來表現。臺當局應創造有利的電子商務環境,儘快通過俗稱第三方支付專法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開放包括准許線下交易(即實體交易)的支付服務(O2O)及無實質交易的匯款,以因應科技及電子商務的日新月異發展需求。

  其次,臺灣中小企業很多面臨紅海困局,以壓低成本、搶佔市佔率、大量傾銷等傳統商業手法競爭。臺當局可以提供訊息、機會協助廠商尋找其他廠商尚未提供的産品或服務,開創尚未形成之利基市場、創造獨一無二價值的藍海策略。

  “小確幸”的眼界不足,有賴産業政策來幫忙指引及突破。臺當局應進行資訊蒐集,請各式專家進行判讀,提供更完整的訊息給青年創業家,臺當局也可以幫忙青年創業家參展及舉辦會展拉近買賣家,創造規模經濟。臺當局服務可以提升中小企業的“小確幸”眼光與機會。

  年輕人或許難以在成熟的社會中白手起家,也無法一步登天,但是社會應給年輕人更好的環境,才能發揮“小確幸”的能量。衡諸今日與1950到1970年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率與房價。當年的利率甚至是兩位數,在資金緊俏的壓力下,很多人用標會方式籌措資金創業。但利息再高,看得到訂單、看得到銷貨營收,因此努力工作,終能買房、成家立業。但今日的房地産價格,已經讓年輕人失去動力。無論再如何努力,身兼兩三份工作,也買不起房,談何成家立業。因此,我們支援最近“中研院”的房地産政策建議,及臺當局響應的實價課稅。

  唯有年輕人充滿朝氣與活力,社會才有更好的前途。我們也希望臺灣的年輕人不要只是擁有“小確幸”,而是有大雄心,大雄心創造永續繁榮的經濟社會。臺當局更要扮演正確的角色,匯集眾人的“小確幸”成就大經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