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臺灣不能只有小確幸

2014年06月05日 11: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資深企業經理人杜英宗的評論文章,談論自己對當下臺灣流行的詞語“小確幸”的看法。文章指出,小確幸沒有不好,但是在臺灣的處境下,我們不能只有小確幸。在我們追求小確幸的同時,不能忘記,在享受過後,要思考如何繼續為臺灣打底,耕耘更大的幸福,讓後人也有源源不絕的後盾,像我們一樣得以隨處擁有小確幸。

  評論摘編如下:

  不知從何開始,臺灣流行起“小確幸”這個詞。

  “小確幸”源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之筆,是指只要用心體會,就能隨處感受身邊“微小但確切的幸福”。這讓我們學會活在當下,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並且能用心創造生活中的驚喜和樂趣,讓人生更多彩多姿。

  這也顯示臺灣人的幸福與好環境,不僅有本錢,還有好心情的余裕,以及懂得享受生活的文化。無論是打拼了大半輩子的嬰兒潮、還是他們的下一代,都有老本可以享受小確幸。所以,即使薪資10幾年停滯,經濟前景有著不確定性,産業轉型跌跌撞撞,但是在週末、節慶,昂貴的餐廳一位難求、飯店一房難求,定位高價的賣場、百貨公司人潮擁擠,處處可以感受人民的富足安樂。

  只是,人生、企業與社會,都不能只有小確幸。當小確幸佔據我們太多心力時,必將排擠勇敢做夢、實踐理想的時間與心力,忽略了辛苦耕耘未來的必要性。

  曾經有人批評,時下的年輕人創業都只想開咖啡廳。在市場上,享受一杯咖啡的悠閒,也的確帶給很多人愉悅與養分。只是,咖啡的消費片刻稍縱即逝。如果年輕人都只想開咖啡廳,不想投入其他需要更辛苦擘畫、思考、研發,能夠為社會與其他民眾創造更大價值,為臺灣累積更多老本的事業,對臺灣長期競爭力的累積,實不是福。

  同樣的,當局若只追求小確幸,就會將過多資源放在讓民眾享有一時快樂的活動,偏廢對前景的擘畫。

  也因此,在我們追求小確幸的同時,不能忘記,在享受過後,要思考如何繼續為臺灣打底,耕耘更大的幸福,讓後人也有源源不絕的後盾,像我們一樣得以隨處擁有小確幸。

  在“小確幸”由來的日本,也早有人採取行動,提醒年輕人要立志、勇敢逐夢。由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成立的松下政經塾前副塾長上甲晃先生,在10幾年前成立了“青年塾”,號召有理想、有使命感的青年,懷抱改變的熱情,立志為社會、為國家盡心盡力。青年塾像一個俱樂部,不是一個固定的學習組織,所以沒有教室,也沒有固定的課程與講師,目前已陸續有1000多人長期參加青年塾的活動,他們到過日本災區工作,感受民之所欲;也到全球各地去參訪,體會時勢之所趨。在長期的耕耘下,許多塾生已是地方首長,以及企業的高階主管、領導人,希望在他們的崗位為日本盡一份心力,走出20年來的不景氣。

  筆者服務的南山人壽,近期跟國際軟體大廠思愛普(SAP)進行一項合作計劃,希望能夠為國家、為産業,打造一套獨步全球的保險業營運系統。這當中的工作繁重,大概要犧牲許多小確幸。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們這兩家公司都有許多同仁毛遂自薦,知道辛苦,也要參與這有機會制訂業界典範的一戰,改變更多人的工作與人生。

  筆者相信,在臺灣各處,還有許多這樣不只追求小確幸,也有意願、能力為更多人謀大幸福的人,散播在各個角落。更重要的是,這股力量,只源於起心動念的一剎那,就像我們看到的許多偉大領導人,不一定要有雄厚的資源,最重要的是正面思考,相信能夠改變現狀的信念,並且把握機會,付諸實現。

  在你、我身邊,每天都有許多因緣與際遇。我們可以行禮如儀,只是如表面的需要,完成一件被交付的任務;也可以從根思考每一件事的用意與使命,將它發揮得淋漓盡致,帶領更多周邊的事物進入新的境界。

  小確幸沒有不好,但是在臺灣的處境下,我們不能只有小確幸。而大幸福從哪來,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間!(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