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期待兩岸文化協議瓜熟蒂落

2013年06月06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6月6日刊載署名文章指出,當前兩岸文化交流如火如荼,背後折射出的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在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征程中,兩岸文化血脈的聯繫將會更加緊密,兩岸文化交流的熱潮將會繼續涌動。當此之際,兩岸就文化交流合作商簽相關協議,無疑會使兩岸文化交流駛入快速通道而更加便捷。

  全文摘編如下:

  國臺辦張志軍主任日前接受採訪,在談到兩岸之間文化交流時表示,在ECFA之後可以商簽一個文化合作的框架協議。國臺辦發言人楊毅在5月29日進一步明確表示:我們支援兩岸加強交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為了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支援兩岸就文化交流合作商簽相關協議。

  事實上,這些年兩岸的文化交流,絕不遜色于兩岸的經濟交流。以“五一”前後兩岸的文化交流為例:據報道,由蘇州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臺灣中華世紀文教發展協會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蘇州)民間文化交流節”于4月29日至5月2日在蘇州工業園區博覽中心成功舉辦。來自兩岸文化藝術界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求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4月26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和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主辦的“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舉行,這是在上海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臺灣美術展覽。

  文化交流 如火如荼

  類似的活動還很多: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開幕;浙歌將“浙江風”帶到了寶島臺灣;兩岸首度聯手打造的新編昆劇《范蠡與西施》“登臺”;兩岸三地青年電影創作論壇在臺北舉行;大陸詩書影畫巡展臺灣,鼓浪嶼牽起兩岸文化情緣;京臺文創展在臺北開幕;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開展;第二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在河南淮濱舉辦;“兩岸情、中國夢”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辦……交流活動之多、內容之豐富,可謂不勝枚舉,這也構成了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如火如荼的一個縮影。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則首開大陸省委書記抵臺開展“文化交流之旅”的先河。李鴻忠5月27日率參訪團抵達臺灣展開的“荊楚風兩岸情——2013湖北寶島文化交流之旅”參訪活動,突出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主線,將開展炎帝文化、屈原文化、佛教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交流,舉辦兩岸歷史文化沙龍、“詩歌的太陽──兩岸屈原文化交流及詩會”等活動,無疑將近年來熱火朝天的兩岸文化交流推入一個新的高潮。

  兩岸文化交流的熱鬧場景,背後折射出的,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有文字記載的1700多年的兩岸人民的交流與融合,鑄就了兩岸血脈相連的歷史。臺灣2300萬人口中,漢族約佔98%,這反映出臺灣絕大多數人的根在臺灣。2009年,河南“臺灣村”村民暌違300多年,竟然在阿里山鄒達邦部落找到祖居地。這也讓兩岸人民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歷史有了新的感知。

  因為歷史、血緣、語言與地緣諸多因素,也使得同根同源的兩岸文化交流得以向縱深發展。據臺灣有關部門統計,今年一至三月,大陸到臺灣從事文教交流的人員,達到4917人。其中,文教活動1291人,衛生活動1044人,大眾傳播活動991人,體育活動420人,社會福利活動314人。

  大陸學者余秋雨在其《艱難的文化》一文中,認為“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而“當文化一一沉澱為集體人格即國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靈魂。”而中國文化的“禮儀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所構成社會模式、人格模式、行為模式,成為中國人精神凝聚的內在原因。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兩岸處於隔絕狀態,但經濟可以隔絕,人員往來可以隔絕,中華文化始終無法隔絕,中國人的精神也始終彼此相連。

  快速通道 共續文脈

  習近平在今年4月會見蕭萬長一行時強調,兩岸同胞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何為“中國夢”?星雲大師一語道破“天機”:中國夢就是“堂堂正正做一個中國人”。中國文化的基因,已經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歷經千年滄桑,中華文明依然璀璨,背後透出的,正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民族靈魂。這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很顯然,在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征程中,兩岸文化血脈的聯繫將會更加緊密,兩岸文化交流的熱潮將會繼續涌動。在此情形下,兩岸就文化交流合作商簽相關協議,無疑會使兩岸文化交流駛入快速通道而更加便捷。 (何溢誠,復旦大學臺籍博士生;蘇虹,復旦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扶海濤]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