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陸國學取經臺灣 恰是天時地利人和

2013年05月24日 10: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美國《僑報》22日刊文指出,大陸國學從臺灣取經,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新進展,這得益於兩岸同根同源、交流互動頻繁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説,如果兩岸能從未來一代開始增強文化認同,放下過去的仇視,才是民心所向,才能讓兩岸包容並進。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中華書局確定將正式引進臺灣地區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北京四中等多所著名高中合作,做為高中學生研讀的教材。並以此為基礎,向大陸中小學逐步推行,以建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這顯示了大陸將加強儒學教育的內涵,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新進展,引來眾人一片叫好,恰是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其實,這並非大陸首次引進臺灣地區的國學教材,早在2008年,由廈門某中學語文教師聯繫,新華出版社出版了由臺灣中正書局改版的《國學基本教材》。當時也曾引起坊間關於即將掀起“國學熱”的討論,但隨後的推廣效果並不顯著。時至今日,大陸興起“國學熱”已是有目共睹,社會各界希望透過四書等文化經典教化人心。此乃“天時”。 

  此次引進的臺版教材編寫者認為,中華書局此舉是“向臺灣取經”。事實的確如此,由於一些歷史原因,臺灣在中華傳統典籍的保存和傳播方面確實比大陸更完善,其國學教育課程近60年來從未間斷。舉凡文字的古典、從青少年至中年一代對四書五經的熟稔,臺灣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之濃相較大陸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大陸教育改革的推進,對於文化的包容性不斷增強,此次引進之舉,體現了大陸對於臺灣島內國學教育的認可,顯示出大陸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務實、開放的心態。此乃“地利”。 

  而臺灣也曾在2010年從大陸引進過基礎教育數學教科書。雙方可以在教材方面雙向“取經”,更多還是得益於“人和”。近年來,兩岸交流互動頻繁,文化交流向來少有詬病,甚至為人喜聞樂見。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流順暢,以學者、文獻、文物、展覽等多種形式填補雙方空白;兩岸文創交流也頻頻登場,為年輕人碰撞思想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平臺。 

  其實,兩岸文化本是同根同源,若能從未來一代開始增強文化認同,放下過去的仇視,才是民心所向,才能讓兩岸包容並進。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