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文化交流現商機 未來機制化受期待

2013年03月15日 08: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之聲13日刊載文章探討未來兩岸文化交流機制問題,文章指出,兩岸文化交流正帶來越來越多的商機,未來也希望能夠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機制化。

  全文內容如下:

  翠玉白菜是大陸游客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必看之物。臺北故宮統計,2012年遊客突破430萬人次,其中每兩個遊客中就有一個來自大陸。大陸游客旺盛的購買力,讓博物院內商品與餐飲服務業績高達8.58億元,其中以翠玉白菜最招財,前15名暢銷品翠玉白菜衍生品佔10個。

  兩岸文化交流正帶來越來越多的商機。“臺灣設計、大陸製造”的翠玉白菜,是兩岸文創産業合作帶來巨大商機的一個見證。全國政協委員、臺盟海南省委主委連介德指出,當前商簽兩岸文化交流框架協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化,基礎牢固,時機難得,具有較為有利的條件。

  “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範圍遍及文學、藝術、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影視、科技、教育、體育、歷史、宗教、新聞出版等領域。目前看,這個設想不涉及政治性敏感問題,與兩岸的相關規定沒有衝突和矛盾,也不存在較大的人為障礙。”連介德説。

  連介德建議,兩岸協商適時,設立文化問題專門委員會和互設文化辦事機構;仿傚ECFA,先談框架,後協商充實補齊細則;通過大力推動落實具體的文化合作交流項目,將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推向深入。

  當前,文化産業已被公認為是21世紀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朝陽産業”、“黃金産業”。臺灣的文化産業起步早,經驗多,在創意、研發、行銷、品牌經營、市場運作等方面具有優勢,已被視為繼第三波資訊産業經濟後第四波的經濟動力。有研究人士分析認為,翠玉白菜的熱銷正是兩岸兩會8次會談、商簽18項協議後,産生的眾多效益中的一個,但是,如果要擴大兩岸的文化大商機,必須加快商簽兩岸文化交流框架協議,讓兩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機制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呼籲,儘早把商簽兩岸文物交流協議,提到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協商的議事日程。

  福建和臺灣因為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淵源關係,在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進行了較多的探索。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臺聯會長江爾雄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近年來,福建舉辦文博會、兩岸圖書交易會等,把文創産業、教育、出版等都涵蓋進去;利用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關帝文化等這些中華文化優秀元素,舉辦了許多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精品活動。”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所長李振廣指出,2008年以來,兩岸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包括三通、ECFA等,主要是經濟層面的。兩岸關係要深化,必然面臨簽署兩岸文化交流框架協議這樣的議題。此外,兩岸有著共同的中華文化,簽署兩岸文化交流框架協議後,通過兩岸大的文化市場,使臺灣業界獲得更多的商機,比如“文創産業合作、影視合作、演出合作等”。李振廣同時認為,文化交流框架協議,也是兩岸未來商談政治協議的基礎和動力。 (海峽之聲  黃德展 春陽 姜紅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