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古厝向你講述兩岸淵源

2013年05月24日 09:1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閩臺之間“五緣”關係深厚,以實物遺存的涉臺文物就是證明。目前,福建登記在冊的涉臺文物1515處,佔全國涉臺文物總數八成以上。 

  這些涉臺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日趨多元化。有的保留作宗教活動場所,有些被辟為博物館,有的用來展現兩岸民俗風情的特點,更多的閩地民居讓前來尋根謁祖的臺灣鄉親尋到了鄉緣……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 

  蔡淺,又名蔡資深,南安人,清朝光緒年間著名的旅菲華僑,封贈資政大夫。衣錦還鄉的蔡淺于咸豐五年開始建造蔡氏民居,直到光緒年間才完工。 

  民居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雕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是明清時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如今,古厝保留16座,房間近400間,分5行排列。 

  現在南安蔡氏古民居群得到修復,以“閩南建築大觀園”新面孔示人,成為海峽旅遊響亮的“燙金名片”,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 

  寧德古田臨水宮 

  臨水宮坐落在古田縣,是一座風格別致的倣唐代宮殿建築。宮殿初建於唐貞元八年,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國內外各地臨水宮的祖殿。 

  臨水宮依山建築,紅墻綠瓦,參差錯落,氣勢恢宏;與周圍層巒疊嶂遙相映照,更加雄偉壯觀。全宮佔地 2000多平方米,土木結構。正廳中間供奉著相傳以陳靖姑真身所塑造的神像。 

  臨水宮是“順天聖母”陳靖姑的宮殿。史料記載,陳靖姑(西元767-792年)生於福州下渡,曾赴閭山學法,降妖伏魔,扶危濟難,為民除害,後殞身於古田大橋臨水。後人感其恩德,建殿崇祀。如今,陳靖姑信徒甚眾,主要分佈在閩浙、臺灣和東南亞。 

  近年來,臨水宮經修復和環境整治後,每年迎來數十萬的海內外信眾和遊客。“陳靖姑文化節”年年在這裡舉行,成為聯結兩岸親情的特殊紐帶。 

  同安孔廟 

  最早在五代時期,同安縣就有孔廟。但當年的建築已經朽壞,現存的是清乾隆年間復建的建築。 

  孔廟主體大成殿為木磚石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築,十五檁前廊後軒式,鬥拱飛檐縱橫交錯,木雕內容豐富,技術高超。 

  同安博物館就設在孔廟內,人們在這裡可以了解同安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例如,清政府為了切斷沿海居民與鄭成功的聯繫,實行遷界政策,許多人被迫漂洋過海到臺灣或南洋去謀生。尤其是同安人,成批被驅逐,漂流到臺灣去開發。如今,同安籍的臺胞有250多萬人。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