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的有機生活,那是件時尚的事!

2013年05月17日 08:1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有機産品博覽會上的稻草人指示牌

 

臺北有機産品博覽會上的有機農場展位

  “有機”這個詞彙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口中——“我請你去一家餐廳,是有機的,很棒。”“假期想找一家有機農場去走走”……有機,一端指農民使用有機肥料,不用或少用農藥耕作;一端指消費者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在乎賣相,只在乎是否有農藥殘留。

  當社會從吃飽進步到吃好後,發現“好”中埋藏種種禍端,農産品越來越高産,食物越來越漂亮,但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卻入侵人的身體,土質退化、空氣污染、河川渾沌更讓人驚醒:從生産方式到生活方式,我們是否要改變了?

  但改變尤其是讓人不方便的改變是艱難的,臺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有機農業的概念,到現在才被生産者和消費者接受。現在,有機在臺灣是一個時尚又賺錢的概念,除了農戶、農場外,一些大財團也加入有機産品的市場,帶動有機食品多樣化、高檔化。

  5月10日至13日,2013台北有機産品博覽會舉辦,琳瑯滿目的各種有機食品、保健品品種多樣,可滿足人們的全部日常需求,而且就是普通的米、茶、蜂蜜、咖啡,有有機生産標誌印在上面,也是不錯的送人禮物。在各縣市主題區,花蓮以“天然純凈”為賣點,稱自己推廣無毒有機農産品最有條件,保證無毒農戶都是採用傳統耕作手法,全程不使用農藥及化肥,他們展示的既有米、西瓜、咖啡這樣的初級産品,也有深加工的山苦瓜茶、盒裝牛奶和豆漿、養生粥。農業大縣雲林集合起8家有機農場的産品,像農村集市一樣堆起地瓜、鮮菜、雜糧攤,最吸引主婦的目光;臺中市推廣有機醬油等調味品;宜蘭縣推廣有機綠茶、有機竹筍……

  除産品外,有機生産方式也在博覽會上得到體現,在“植物工廠區”,觀眾可以看到青菜在水和光照下,不受天候影響,零污染地生長。有機的概念自然帶動素食、環保生活方式,博覽會的素食商品區有讓人“素素看”的魅力:果香蜜汁牛蒡、金玉南瓜、五行蔬果汁、素肉圓、月亮蝦餅……環保生活體驗館教人認識各種環保標誌,告訴人環保的生活方式:食,選用當季蔬菜;衣,選用環保清潔劑;住,用省電節能家電;行,搭公共交通和自備盥洗包……

  當有機的生産端和消費端對接,有機生活才能得以確立,環保的概念才能真正落實。臺灣有50年建成“無毒島”的計劃,從有機農戶、農場開始,連片成有機鄉、縣,最終覆蓋全島。但有機農業對臺灣來説相當有難度,因為四季濕熱多雨,病蟲害多發,如放棄最簡便的農藥除蟲,勞動成本大大提高,産量反而下降。此時需要新的技術和替代農藥的引入,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成立了試驗農場,再由農場組織農業技術服務團,指導農戶有機栽培技術,並給有機農戶提供貸款、有機肥、小型農機及溫網室設施等各種優惠與補助,如産品檢驗合格,還按土地面積發放獎金,吸引農戶成為有機農,擴大有機田面積。

  同時,主管部門為有機農拓展銷售渠道,在大都市裏開辦農夫市集,建立網店,在超市設專櫃,出臺“農産品生産及驗證管理法”,把有機生産與産品認證制度化。有機農産品大多實行履歷制和認證制,如果消費者對所購商品有疑問,上“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輸入包裝上的號碼,可以看到農産品的生産者、包裝者、運輸者等資訊,如有問題,可以逆向追查,厘清責任。

  歷經30年,在臺灣,關於有機,概念已經推廣,制度已經建立,生産已有規模,但記者在採訪中仍然聽到質疑的聲音:“臺灣有什麼有機農業?那麼貴的東西,我怎麼相信真是有機的?有各種認證標章,誰知道是怎麼蓋上去的?”因此,一些社團成立了“合作社”,自己找産地找産品,實現田頭到商店點對點的對接,合作社的有機農産品至少得到社團會員的認可,再帶動周邊消費。記者在臺北市忠孝東路一個巷子裏採訪過一家合作社,店面樸素,品種不多,但肉、蛋、菜每一類産品區都標示此類商品應達到的殘留、添加劑標準,一方面讓消費者監督,另一方面普及了食品安全的知識。

  由奢入儉難,有機對於當代人的生産和生活方式都有“入儉”的不方便,放棄化肥農藥和物豐價廉,麻煩費事,但目前這是保護水土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有機生産帶動有機生活,最後還原有機生態,關係到人類的明天。

  努力30年,雖然不盡理想,但畢竟今天的臺灣,有機已經成為流行,過有機生活,那是件時尚的事!(陳曉星 文/圖)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