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標準最嚴格執行最不利 臺當局丟臉丟到國際

2007年08月02日 14:00: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載社論指出, 最近連續發生兩件攸關民眾身體健康的重大新聞事件,一件是豬肉含禁藥瘦肉精,一件是列管的肺結核重症患者突破禁令,搭機赴大陸旅遊探親。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看,真的讓人有許多感觸。
   
  瘦肉精會作用在交感神經上,人體吸收如果超量,會産生心悸、肌肉震顫、心跳加速等現象;有心臟病的人,影響更大。肺結核是傳染病,雖然沒有重大的致命威脅,但非常不容易治療;一旦拖延,甚至會由一般性肺結核,轉變成幾乎沒有藥治的多重性抗藥肺結核,任誰都不想染上。這兩個令人高度關切的重大民生議題連續爆發,搞得人心惶惶,豬肉還能吃嗎?和肺結核夫妻同機的幾百名中外旅客,有感染風險嗎?臺灣各地,到底還有多少隱而未現的瘦肉精豬肉和肺結核患者?
   
  社論認為,瘦肉精事件和二名肺結核患者私自搭機離島兩案,至少有二個共同點,第一,都是“衛生署”主管(前者是“衛生署食品安全處”,後者是“衛生署”所轄的“疾病管制局”)。第二,兩者島內都訂有嚴格標準,美、日等國對瘦肉精訂有檢出殘余許可值,臺灣是一概不準檢出,全球最嚴格。肺結核患者搭機規定,“衛生署”視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對最嚴格的一級(多重抗藥性患者),不論航程長短,一律不準搭機,並且從今年七月開始實施,實施時間也早于歐美各國。但抱著最嚴格的標準,對民眾吃的安全及公共衛生的維護,好像沒有什麼用,相關主管權責單位常不當回事,把法規當裝飾。
   
  在臺灣,食品安全問題早已不是新聞,從史不絕書的病死豬,到近年三不五時就爆出來的戴奧辛鴨蛋與羊肉、孔雀石斑、毒菠菜、含藥大閘蟹……凡是要吃進肚裏的,都有可能出問題。以瘦肉精事件來説,養豬戶都知道島內有的飼料供貨商有問題,建議“衛生署”抽查,但“衛生署”遲遲沒有行動。更有甚者,“農委會”已經承認,過去兩年已經開始對養殖戶的活體豬抽查,去年果然查到五十幾件豬只體內含瘦肉精。
   
  問題來了,“農委會”去年就發現養豬場的活體豬有問題,這些豬只上市前,是否經過規定的代謝期,把體內的瘦肉精代謝乾淨了才拍賣、宰殺上市?“農委會”和“衛生署”有沒有連手把關瘦肉精?照目前的情形看來,兩個部門之間的聯合查察很有問題,相關資訊沒有充份交流、抽驗分工機制也沒有建立。出了事,只會互相指責推諉。
   
  社論指出, 肺結核夫妻出島趴趴走事件更離譜,把臺灣的臉都丟到到國際上去了!“衛生署”明明有多重抗藥性患者的管制名單,也送到“境管局”了,為什麼還讓兩個肺結核患者光明正大的跑出去?原來,兩個部門的電腦還沒有連線,無法實時溝通,要靠人工一筆一筆的比對。等比對出來,患者早已在大陸游山玩水了。整起事件,又是空有領先國際的搭機限制規定,而實際上防疫漏洞仍處處都是。
   
   一件又一件的食品安全和防疫問題,責任全怪“衛生署”,可能不盡公平、也不合理。食品安全把關,進口抽驗屬“財政部”(海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食品生産源頭查察要靠地方衛生單位。防疫也一樣,各有所司。但“衛生署”不能卸責的是,身為“中央政策單位”,如果自己的人力、能力、資源不足,就要想辦法建立機制,把漏洞補起來,不能老是在出事後,裝出一副委屈樣,説別人不配合、自己手中沒資源。

  社論進一步指出,更糟糕的是,去年大陸進口的大閘蟹檢出禁藥殘留不合格後,“衛生署”和“農委會”、“環保署”有所謂的“早餐會報”,但一個月才開一次會,這種會議,與會單位及與會層級夠不夠,都大有問題。除了官員拿人民的稅金吃早餐之外,對解決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發揮了什麼作用?如果把歷次開會紀錄拿出來看看,討論了些什麼、有何結論、執行了沒,恐怕很多人要臉紅。也難怪,近幾年“衛生署食品衛生署”處長一個換一個,民眾的肚皮仍在沒止境地接受各種“毒物測驗”。

(編輯:曉章)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