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味”為何在大陸受追捧?

2012年06月01日 07:4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剛剛落幕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上,117家臺灣食品企業與會,佈置了350個展位,這些“臺灣味”的展位成了交易會上的大熱門,永遠有人在看、在嘗、在買。

  説起來都不是什麼新奇特、高精尖的産品,魚丸、貢糖、肉松、糕糕餅餅,都是大陸特別是閩南地區有的,或者是大同小異,但是就是這些小食品去年在大陸賣了4億多美元,臺灣食品企業的老闆們還不過癮:“臺灣食品佔大陸進口食品的份額太小了,我們還要努力。”

  努力再努力,這是最值得大陸企業琢磨的“臺灣味”,産品不怕小,企業不怕小,但從品質水準到經銷手法到市場拓展永遠在努力。筆者在北京曾參加過一場臺灣食品展賣會,一個烏龍茶的展位熱情邀請筆者泡茶,筆者稱平日不喝烏龍茶,只是了解一下,攤主並未就此放棄,而是認真回答我的問題,送上精美的宣傳資料,而且説:“你和我講茶我就高興,買茶要買得合乎自己的口味,不用非買我的。”其敬業、敬客的態度令人對他及他的産品産生了美好的印象,這是經銷中最溫柔也是最給力的一招。

  還有就是精益求精,以鳳梨酥為例,到臺灣的大陸游客幾乎是人手一盒或一箱,臺北的一些老字號賣到斷貨,但是他們還不斷推出新口味、新包裝、新服務,比如在包裝繩上穿一個圓塑膠管,客人提著不會勒手;比如登記上客人回程的航班,到時把客人買的鳳梨酥直接送往機場,免得客人提著重物旅行……臺灣店主的想法是:“賣到斷貨才更應該感謝我們的客人,如果我們不知感恩,有一天客人不會再到府。”

  再有就是直面問題。臺灣的食品安全也曾頻亮紅燈,塑化劑、瘦肉精、過期産品等重創過“臺灣味”的聲譽和銷量,但每次發現“害群之馬”,從管理部門到媒體到商家都直面問題,公開查案進度、危害範圍、應對措施,只要是真查、真打、真改,消費者會看得到,信心也就回來了。

  “臺灣味”在大陸受追捧,除了“味”之外,還有讓消費者信任的“安全”,雖然出過安全問題,“安全”仍是賣點,這其中的“真味”更值得琢磨。(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