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港媒:理性對待中國食品 西方勿戴有色眼鏡

2012年10月15日 09: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歐洲熱銷的臺灣珍珠奶茶“致癌疑雲”真相大白,多項樣本顯示珍珠奶茶並無致癌物。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這次事件不僅攸關整個行業的生存,更攸關中國食品的聲譽,而聲譽對於商家而言猶如生命一樣珍貴。不可否認,這些年大陸和臺灣均曾發生過食品安全問題,引起外界的憂慮,但畢竟只是個案,倘若因此判定中國食品都是不安全的,甚至動輒“扣罪名”,不啻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評論摘編如下:

  近年熱銷歐洲的臺灣地道飲料珍珠奶茶早前陷入“致癌疑雲”,如今終於真相大白。德國官方最近宣佈,經化驗多項樣本,並沒有發現珍珠奶茶有致癌物,亦無重金屬及其他危害健康物質含量過高之事。這項聲明雖然使珍珠奶茶業者得以洗刷冤屈,卻無法挽回業界所蒙受的巨大損失。當時正值冷飲最暢銷的夏天,但當“致癌珍珠奶茶”的傳聞滿天飛後,在“寧信其有”的大眾心理下,當地不少消費者對珍珠奶茶避之三尺,許多店舖生意一落千丈、瀕臨倒閉。 

  “致癌疑雲”源於德國一家媒體指出,當地一家珍珠奶茶店的飲品經亞琛(Aachen)科技大學一位教授化驗,發現含有溴化物、苯乙酮及苯乙烯等致癌物,還強調珍珠奶茶的原料來自臺灣。這項報道被其他媒體廣泛轉載傳播,讓全德各地的珍珠奶茶店業務都深受打擊。現在雖然證實“致癌疑雲”是一場烏龍事件,但業者不應自認倒楣而就此作罷,應通過法律途徑追討賠償。雖然中國有句老話叫“得饒人處且饒人”,但這次事件不僅攸關整個行業的生存,更攸關中國食品的聲譽,而聲譽對於商家而言猶如生命一樣珍貴。股神巴菲特曾説過,要贏得好聲譽要20年,而毀掉它只需5分鐘。對於那些散播不實消息的機構和媒體,我們不能放之任之,必須拿起法律武器,捍衛中國食品的聲譽。 

  最近,德國有逾萬名學生在學校食堂用餐後發生食物中毒,但德國政府在沒有確鑿的證據前,不僅回收了所有進口德國的中國冷凍草莓,還把情況通報歐盟其他夥伴國。這是否是珍珠奶茶“致癌疑雲”的翻版,因德國方面還未公佈最終的檢驗結果,目前不得而知。但德方在還沒有查清原因的情況下,就把矛頭指向中國食品,如此輕率的舉動與某些“人云亦云”的媒體的不負責任之舉無異。 

  不可否認,這些年大陸和臺灣均曾發生過食品安全問題,引起外界的憂慮,但畢竟只是個案,倘若因此判定中國食品都是不安全的,甚至動輒“扣罪名”,不啻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2010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食品的合格率達99.53%,出口歐盟的食品的合格率99.78%。日本厚生省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日本對自中國進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率為99.74%,高於同期對自美國和歐盟進口食品的抽檢合格率。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曾指出,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並非一個國家獨有。例如,歐洲和美國曾爆發瘋牛症、日本商家使用過期原料製造糕點、美國菠菜細菌污染等。 

  對於食品安全問題,中國人不會推卸責任,但也請西方國家和媒體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中國食品,從而喪失了應有的公正立場和理性態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