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勵志重回臺灣電影

2012年10月12日 08: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海角七號》電影劇照

 

《逆光飛翔》電影劇照

  沒有豪門、沒有時尚、沒有打鬥懸疑、沒有男女情愛,這樣“乾淨”的電影還有沒有人看?中秋假期,在臺灣各影院打敗好萊塢大片的就是這樣一部“臺灣製造”的“乾淨”電影《逆光飛翔》……

  一個“主旋律”的故事:天生眼盲的男孩黃裕翔練習鋼琴,離家深造,在黑暗與挫折中積極樂觀,鼓勵了心灰意冷的女孩重拾夢想,努力練舞,逆光中朝著人生的目標不懈前行……這樣的故事不新不奇不特,屬於“勵志”的老題材,卻在今年的臺北電影節上獲觀眾最高選票,上映一週內獲最高票房,被臺灣選送國際影展,網友負評為零。

  為什麼?

  總會有天亮的時候

  “天黑,總會有天亮的時候吧?”電影裏的這句獨白道出了盲眼人內心最真的痛與渴望。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逆》片是真人真事真姓名,片中男主角黃裕翔是臺灣第一位主修鋼琴的全盲樂手,他因為早産導致視網膜病變,終身失明,但他有過人的音樂天分,對旋律過耳不忘,在媽媽的陪伴、引導下走上音樂之路,現在是臺中市盲人協進會“黑墨鏡樂團”的鋼琴手,並組建了自己的樂隊“Baba Band”,已經成功為電影《奇跡的夏天》、《青春拉拉隊》配樂。

  導演張榮吉介紹,為尋找黃裕翔的扮演者曾大費週折,有一點粉墨做戲的成分他都看不過去,最後決定由黃裕翔來出演自己。因為性格中的勇敢、自信和對藝術的理解力,黃裕翔的非專業表演真實自然,一舉一動讓觀眾了解盲眼人的艱難和積極樂觀的可貴與可愛。

  《逆》片的真實還在於並沒有停留在歌頌母愛與奮鬥上,它沒有忽略掉社會對盲眼人的歧視。黃裕翔享受了母愛和家人的關心,但在學校裏卻經常被同學取笑,喊他“青暝”,媽媽開導他説:“裕翔本來就看不見,人家叫你‘青暝’也沒什麼不對,不要覺得人家是在罵你。”黃裕翔由此換了思維角度:雖然“青暝”的字眼帶有貶抑的意味,但自己確實看不見,與其為了別人的話而耿耿於懷傷心難過,還不如學著接納自己。

  真實的愛、傷痛與努力,哪怕很尋常,卻打動了人心。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