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喜見臺灣電影“小陽春”

2012年02月10日 07:3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愛》海報

  從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開始,臺灣本土電影這幾年確實是火了。春節期間,《陣頭》和《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日前先後突破億元新台幣。島內評價是:臺灣電影業已告別多年低迷,迎來“小陽春”。

  在島內紅火,在大陸也吸金。九把刀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去年年底西進大陸,上映一週票房突破5000萬元人民幣。對於電影這個文化産業來講,島內有限市場制約成長,“登陸”對臺灣電影而言,絕對是加了把火。兩岸簽署ECFA後,大陸取消臺灣電影進入大陸市場的配額,這一利多效果正逐漸顯現。去年11月以來,大陸電影市場出現臺灣熱,幾乎每隔半個月就有一部臺灣電影在大陸上映。臺灣電影《愛》也確定於2月14日“登陸”。戀上臺灣電影,成為大陸電影市場的一道風景線。

  臺灣本土電影對大陸觀眾的吸引力在哪兒?導演和演員,不少對臺灣民眾而言尚且都是新面孔,對臺灣文化的關注才是重點。電影像記憶的匣子,又似街邊的一扇櫥窗,或記錄往事,或呈現當下,對於不少大陸觀眾而言,他們在看的就是流動的寶島影像。喜不喜歡看?反應不一。臺灣電影濃郁的本土文化特色輕鬆搔到臺灣人的癢處,大陸觀眾有時候卻很難明白。比方説,講述夜市文化的《雞排英雄》就有一些內地觀眾覺得看不明白。這也是因為兩岸文化有差異。

  看電影之於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意義,大概沒有幾個大陸觀眾是衝著這樣的命題去買票的。然而,他們每個人卻都實實在在參與其中了。透過電影,看對岸的文化。打開一扇窗,看到不同的就是消除隔閡和誤讀的開始。電影本身又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一個新的交流平臺。大陸觀眾與臺灣導演的交流、看同一部電影兩岸民眾的交流、兩岸業界的交流與合作……漸次展開。兩岸擁有許多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一起拍電影、説故事,會打動兩岸的觀眾。(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