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島內電影回溫觀眾回流 迎來復蘇契機

2012年03月08日 10: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幾年臺灣電影慢慢走出低谷,開始翻身,好作品不斷涌現,影迷明顯回流。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本土電影開始回溫,觀眾回流,臺灣電影事業迎來寶貴復蘇契機。這是大步躍進的前奏,當局除了短線的獎勵補貼之外,更要長期栽培影視人才、創造完善的影視環境、取締盜版保護智財權、擴展臺灣電影視野走向國際化,臺灣電影欣欣向榮才可期待。

  社論摘編如下:

  島內電影近年來頗有復蘇跡象,臺南市政府今年編列600萬元(新台幣,下同)預算,鼓勵影視業者到臺南拍片取景。在其他縣市也都提供優惠補助的情況下,這筆預算實在不夠吸引人。地方政府透過影像行銷,要看補助金多寡,也要看能給多少協助,同時要在劇本、拍攝、後制等方面“給力”,影視文創産業才能在地發展。 

  島內電影事業曾經風光一時,拍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影片,也捧紅許多大明星,看電影成了早期社會時髦的休閒娛樂,但在美國好萊塢影片與錄影帶雙重夾擊下,電影市場逐漸萎縮、沒落。何況,島內的文藝片,很難擺脫客廳、咖啡廳、餐廳的“三廳”窠臼,劇情了無新意,讓人日久生厭;武打片則粗製濫造,三腳貓功夫畢現,使觀眾倒足胃口。 

  臺灣電影事業1990年代開始走下坡,開拍的臺灣電影寥寥無幾,2001年是最低迷的一年,總票房僅739萬元,只佔島內整體電影市場的2‰,很多原支援臺灣電影的影迷,紛紛失望的走齣電影院。由於無片可拍,電影産業空洞化,造成人才流失與斷層,曾有幾屆“金馬獎”的影帝、影后,幾乎成了香港演員的專利。 

  最近幾年臺灣電影開始翻身,影迷明顯回流,從《海角七號》、《痞子英雄》、《艋舺》,到《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影片,都屢創票房佳績。6年前臺灣電影只佔島內整體電影市場5%,去年底已上升到25%,但仍難望日本、韓國項背,日、韓本土電影票房,都佔50%以上,臺灣電影要達此比例,期以打造電影工業規模,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臺灣電影會起死回生,除了受惠于輔導金制度外,各縣市政府相繼設置影視支援中心,透過單一窗口協助電影、電視到當地拍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業者可以提出拍片補助計劃得到現金補貼,並且獲得行政方面的協助,地方政府則可借影片的傳播力,加強城市行銷,帶動觀光商機,可謂互蒙其利。 

  這種“水幫魚、魚幫水”模式,雖然創造了臺灣電影近年來的榮景,但也不無內在的隱憂。有些縣市首長利用電影、電視拍攝機會,大做個人“置入性行銷”,或乾脆在片中軋一腳。有些劇組則在各縣市間“比價”,看哪邊開的條件較好,大城市曝光機會自然增加,部分資源不足的縣市則乏人問津,長久下來,可能使臺灣電影朝都會化、區域化偏移。 

  島內電影有一種特殊現象,就是人人都想當導演,不少導演包辦籌資、編導、後制、宣傳等工作。但電影是很精緻化的事業,每一環節都要充分協調、縝密分工,才能完成精彩的作品。要使臺灣電影發光發熱,不能只靠導演和大牌明星,還要有編劇、攝影、錄音、燈光、特效、動畫等幕後英雄,必須鼓勵更多人才投入相關産業,讓藝術與技術同步發展。 

  至盼臺灣電影回溫、觀眾回流景況,不是天邊瞬即出現旋即消失的彩虹,而是大步躍進的前奏,當局除了短線的獎勵補貼之外,更要長期栽培影視人才、創造完善的影視環境、取締盜版保護智財權、擴展臺灣電影視野走向國際化,臺灣電影欣欣向榮才可期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