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期盼臺灣電影産業再現風華

2011年11月28日 09: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1月26日,第48屆金馬獎舉行頒獎典禮。以此為契機,臺灣《中國時報》今日針對臺灣電影産業發展發表社論。社論指出,這幾年臺灣電影復蘇帶來正向的迴圈,讓臺灣電影有了更多些活水資源,有了進一步製作出不同電影的機會。為了更好的發展島內電影産業,除了電影人再加把勁兒、再努力些,也需要更明確、有效的政策支援與投入。

  社論摘編如下:   

  金馬獎是以華語電影為競賽對象,不限于已經在院線上演的電影,有時會發生角逐大獎的熱門片,因為還沒有在臺灣地區公開上映,觀眾不熟悉的現象,再加上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臺灣電影處於低迷狀態,金馬獎上港、陸電影成了大獎常客,多少影響了本地觀眾對金馬獎頒獎典禮投入的熱情,畢竟金馬獎是在臺灣舉辦,臺灣自己有多少優秀的電影工作者與作品可以入圍、得獎,終究還是許多觀眾在意的事情。  

  這幾年,臺灣電影復蘇,大片、好片紛出,且在票房上屢創佳績,甚至在海外市場傳出捷報,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造成轟動,目前已創造了兩億新台幣的票房,估計每10個香港人就有一人已看過這部電影;更別説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製作的原住民史詩片《賽德克巴萊》,以7億元(新台幣,下同)的成本、至今累超過8億元的票房,大幅打開臺灣電影的規模;連本屆最佳男主角獎得主劉德華都在領獎致詞時表示,期望香港電影能夠像臺灣電影一樣,走出谷底,再現過去曾有的風華與影響力。  

  臺灣電影復蘇帶來正向的迴圈,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就有電影人指出,《賽德克巴萊》等電影,吸引了非傳統電影界的資金進入,讓臺灣電影有了更多些活水資源,有了進一步製作出不同電影的機會。總歸而言,電影要好看,才能讓觀眾願意進電影院,電影要賺錢,才能讓更多投資者願意投資。也就是説,創意者與投資者可以對話,創作者與觀眾可以對話,目前看來,臺灣電影界慢慢發展出有效的製作與投資環境,使得産業有逐步擴大的可能。  

  當然,電影並非一定要大製作才能有好作品。這次奪下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獎等大獎的香港片《桃姐》,和臺灣的《那些年》都可説是小品立大功。一部電影最重要的還是説故事的能力,即使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地方,但若訴諸的是人類共同的感受與感情,就能打動人心。人我之間互相扶持的真情、青春的酸甜得失,是人們可以分享的經歷,當這樣的故事化作一個好劇本、一部好電影,就能讓不同時空下的人都得到感動。這是電影迷人的力量。  

  在頒獎典禮上,香港歌手林憶蓮、臺灣歌手蕭敬騰分別演唱了多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這些歌曲有些是當年的電影主題曲,有些是後來被放入新拍攝的電影中,於是有機會再一次被人們聆聽。透過轉播畫面,觀眾看到好多位大明星跟著在哼唱,當然,很可能更多觀眾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看過的電影、唱過的歌、讀過的小説、著迷過的電視劇……大眾流行文化串起了我們共同的生活,甚至讓使用同一種語言、文字的兩岸三地,有了可以一起分享的記憶與資産,或許就如同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説的,這就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想像”來自“同理”,“同理”來自“分享”;因此,想像與現實,其實也互相成就、豐富了彼此。  

  流行文化跨越區域藩籬,做到了政治上、甚至於經濟上做不到的連結,也是人們最自然、最普及的互動與對話。金馬獎是全世界第一個華語電影獎,也是亞洲老牌的電影競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份影響力是經過長期的時間、一代又一代電影人的努力,方能累積至此,這是臺灣非常可貴的資産,千萬不要輕忽、漠視。  

  大陸電影近年來大張旗鼓,拍片量與拍片類型不斷擴增,影展也快速提高規模、能見度與影響力;電影是明星聚集的行業,觀眾看到的是熠熠星光、有才華的創作者、資金的流動、票房的紀錄等。電影是一個産業,要有健康的環境、完備的結構,才能有更開闊長遠的發展。透過電影爭取文化的話語權,臺灣地區也已經有一定的實力,除了電影人再加把勁兒、再努力些,也需要更明確、有效的政策支援與投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