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蔡英文“新南向”要突破“一帶一路”?

2016年12月13日 09: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10日社論指出,蔡英文當選臺當局領導人後,立刻提出臺灣“新南向政策”。表面上要和東南亞為主的國家,創造新的合作模式,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但眾人皆知,主要目的是要讓臺灣經貿“去中國化”,鋪陳“臺獨”的經濟條件。

  從今年9月5日推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至今,剛好過了一個季度;而如以蔡當局6月15日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至今,即將滿半年,應是對其成功機會進行初步檢視的時機。

  新南向政策的目標市場有18個國家,包括東盟10國、南亞6國和紐西蘭、澳大利亞兩國。它規劃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用和區域鏈結,以四年為期,由相關部會擬定工作計劃,並制定KPI(關鍵績效指標),並由臺灣“發展委員會”按季統籌管考,以達成設定目標。其內容相當龐雜,經貿合作方麵包括産業價值鏈整合(如智慧醫療)、內需市場連結(如利用跨境虛實通路輸出餐飲等産業)、基建工程合作(如整廠輸出電廠)、市場進入支援、創新創業交流。

  人才交流方面,包括教育深耕(如提供獎學金、設立分校)、産業人力(如強化專業人力交流)、新住民力量發揮(如培育新住民為經貿尖兵)。在資源共用方面,包括農業、醫療、文化、觀光、科技等途徑。在區域鏈結方面,包括僑民網路、區域整合(如洽簽經濟合作協定等)、協商對話(如與東盟進行協定與對話,和大陸就相關議題展開對話協商)、策略聯盟(如與日、新等協力進軍東盟市場)。

  文章指出,南向政策是臺灣確實需要的政策,可扭轉長期以來對外關係著重美、歐、日的缺失;特別是在東盟崛起、成為全球要角之後,益發凸顯臺灣過去忽視東南亞國家的缺失。但非常明顯,它的目標國(除了紐西蘭、澳大利亞)剛好被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計劃所規劃的“中新經濟走廊”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完全涵蓋,在中國大陸經濟和政治力都遠超過臺灣下,臺灣要獲得顯著成果,機會其實不高。

  特別是中國大陸主導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資本1000億美元),結合“海上絲綢之路銀行”(400億美元)的龐大資金,足以主導“一帶一路”衍生的商機,絕非臺灣杯水車薪的計劃和資金所能比擬;除非臺灣能找到獨特的利基項目,在沒有資金配套下突破重圍。

  然而,臺灣新南向的最大問題,並不在大陸“一帶一路”帶來的挑戰,而在其本身目標不明、資源不足、計劃難擬,乃至於成敗難定。試想,新南向辦公室只提出“方向”,由臺灣相關“部會”自行擬定“具體計劃”、自訂KPI,其結果就是各“部會”“柿子挑軟的捏”,訂出一些簡單易成、但卻“搔不著癢處”的項目。屆時即使項目的目標完全“達標”,但卻不會有顯著成就;這其實也是目前臺灣當局各“部會”的既存問題。

  隨手舉例,就可看出臺灣“部會”對這個重大計劃的態度:在臺當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為新南向設立的“新南向政策專網”中,最新消息羅列計劃最近兩個月最新發展,可是15則訊息中只有4條和“新南向”相關,其他都是濫竽充數的不相關訊息。顯然,推動3個月後,臺當局“經濟部”的績效乏善可陳,只好以不相關資訊搪塞了事。當新南向政策相關度最高的臺灣“經濟部”,竟以這種態度面對此項計劃時,該計劃的未來如何,其實是可以預見了。

  相反地,中國大陸為推動和東盟的關係,2009年成立“中國─東盟中心”,2010年設立中心的官方網站,2011年在北京設立實體中心,有嚴謹的組織架構和資源來推動目標,往來活動頻繁而密切。此外,廣西首都南寧市成為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基地,從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大規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大幅提升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經貿互動。

  此外,中國大陸和東盟合作開發工業園區、商務區、大學等互利共榮的計劃,相較于臺灣多著眼于“對東盟出口”的單向規劃,東盟和鄰近國家都拚命爭取和中國大陸建立緊密經貿關係,而臺灣卻因政治理由,想借“新南向”擺脫或降低對大陸的經貿依存關係。兩岸的政策對比,可説高下立判、成敗已知。蔡當局想靠“新南向”突破“一帶一路”,可能嗎?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