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缺新南向優勢 失業可能惡化

2016年09月09日 16: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9日報道,臺灣前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志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新南向政策只是反映出新當局對當年南向政策失敗的不甘心。因為臺灣不具有“相對優勢”的條件吸引東南亞企業來投資,東盟市場又無助於臺灣商品外銷,如果只是臺灣往東盟做單向投資,臺灣的資金流失會更嚴重,將與臺灣內部的投資産生排擠,失業率可能更惡化。

  楊志誠,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政治科學博士,曾任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包括兩岸關係、全球化研究。現為逢甲大學公政所、東海大學政治係兼任教授,也受臺中市長林佳龍邀請擔任“臺中市市政顧問”。

  楊志誠表示,新當局推出新南向政策如果經過縝密的”新”思考,首先必須檢討和分析當年南向政策失敗的原因,而且要確認新南向政策對這些失敗原因可能的改進情況,並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及效益。臺灣當前的經濟困境在於缺乏投資誘因、資金、系統化的科技研發、通路及市場;歸結起來就是缺乏資金、人才及市場。請問,新南向政策能夠吸引東盟國家的企業到臺灣來投資嗎?

  楊志誠説,東盟大部分國家都是WTO體制內的發展中國家,享有最惠國待遇,他們如果到臺灣投資,就無法真正享有該項待遇;在臺灣生産的産品就無法享有最惠國待遇,而相對留駐于臺灣的産品輸出就能享有零關稅的優惠,請問東盟企業來臺投資的“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在哪?

  楊志誠強調,東盟市場根本無法有助於臺灣商品的外銷,一來是關稅障礙,其次是中國大陸在十加一體系的影響力,第三是臺灣産品的成本偏高,售價還是遠遠高於該地區平均的消費能力。

  楊志誠提到,還有通路的問題,日本從1980年代就大量投入東盟,行銷通路的覆蓋面幾乎都被日方所盤據;通路的建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顯現其績效,現在才開始積極培育當地語言的人才,況且東南亞語系多而雜,等到逐漸顯現效果時,政府可能已經更替,很可能半途轉彎了。

  楊志誠認為,最後是臺商的問題,就算臺商的投資成功了,會對臺灣的稅收有貢獻嗎?他們會把營利匯回臺灣投資或在臺灣市場消費嗎?更根本的問題是,臺商這樣追逐廉價勞工的生産和投資,要到何時才是盡頭?這樣的工業遊牧型態永遠缺乏産業升級的動機和動力。

  楊志誠建議,臺灣不需要再做“經濟奇跡”的美夢。務實來看,我們應該認識到,幻滅的奇跡夢是不會再回來了;腳踏實地的進行産業升級才是經濟發展的王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