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一帶一路凸顯臺灣全球化策略不足

2015年05月04日 10: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3日社論指出:繼揭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之後,中國大陸又于日前公佈廣東、福建、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進一步深化上海自貿區改革開放方案、自貿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等,引發國際關注。相對地,臺灣內部則則繼續為了大陸以我們不是“主權國家”為由,使臺灣無法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創始會員,持續爭議不休。

  很明顯,亞投行乃是大陸“一路一帶”戰略的主要融資機制之一,而“一帶一路”不但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新型大國外交政策的體現,更是大陸未來10年對外開放政策的總綱領。面對大陸企圖心旺盛的佈局,臺灣更應關切“一帶一路”戰略可能帶來的全球市場效應與可能的影響。

  整體以觀,大陸推動“一帶一路”背後的多重戰略目標,一方面藉由一帶一路建設打通貿易通道,提振出口、化解産能過剩,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二方面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中西部經濟結構更為合理的調整,最終協調區域間的平衡發展,縮小區域貧富差距;三方面也希望藉由“一帶一路”建設主導亞投行,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改善同周邊國家關係,進而突破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TIP(跨大西洋交易夥伴談判)對中國崛起後採取的的圍堵作為。

  “一帶一路”推動之合作重點在於“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等,顯示中國大陸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以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企圖。其中,在設施聯通方面,推動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重點包括陸水聯運、港口、輸油輸氣、電力與輸電、光纜通信建設合作,並將利用上海合作組織、10+1、APEC、亞歐會議(ASEM)、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等多邊機制,以建構有利於全球化佈局的環境。

  至於“貿易暢通”方面,“一帶一路”將推動加快投資便利化、降低通關成本、消除投資壁壘,特別是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繼續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環境規範試點;廣東自貿區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發展;天津自貿區開展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試點等。上述作為,都具有推動擴大自由化、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的政策意涵。

  此外,“一帶一路”也將促進中國産業的全球鏈結,例如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領域的深入合作;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産業園區等合作。在“民心相通”方面,則是推動包括教育、旅遊、醫療、文化,以及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合作,更顯示大陸已經跳脫原本依靠出口和引資的發展格局,採取多元化、全球化佈局策略。

  如果能夠順利執行,一帶一路將使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大增,正如習近平所強調,未來十年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貿易額將突破2.5兆美元,未來五年對外投資將超5,000億美元。大陸除計劃今後積極對新加坡、俄羅斯、哈薩克等重點國家進行投資,去年年底大陸國務院並已要求主管部門“加大金融支援企業走出去力度”,包括便利外匯境外投資,簡化企業和銀行境外發債、上市、並購以及設分支機構,以及利用外匯儲備、政策銀行、社會資本等支援企業“走出去”。這些作法,預計將使中國企業在可再生能源、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取得技術、品牌和人才,進而加速對包含臺灣在內地區科技産業的追趕,其影響不可忽視。

  反觀臺灣,雖然臺當局為協助廠商拓展市場,已經擬訂加強對中南美洲、歐洲地區、東南亞地區和印度等經貿工作綱領,但是細究其執行作為,卻是以市場拓銷為主,不但缺乏協助企業走出去的佈局策略,導致臺灣企業海外投資區域難以多元地進入全球市場,也缺乏透過並購外國企業或在新興市場設立研發中心的規劃。當臺灣無法藉由與重點區域或國家簽署雙邊産業合作或科技技術合作協議,進而維繫持久性的市場與技術合作關係時,其結果將使大陸企業藉由一帶一路的各項支援政策,輕易地取代臺灣在各産業供應鏈中的地位,非常令人擔憂。

  面對大陸“一帶一路”戰略可能帶來的全球市場效應,我們呼籲朝野各界應該深刻檢討當前臺灣全球化策略的不足,並研擬強化精進之道,為中長期經濟發展鞏固基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