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新南向”建立在錯誤認知上 錯的離譜!

2016年08月26日 11: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當局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詮釋“新南向政策”時説,大陸市場已經飽和,站滿了一群大象,一隻螞蟻(指臺灣中小企業)進去跟人家爭什麼?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表示,聽完這個詮釋,我們才發現原來新南向是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上,錯在對大陸市場的認知、錯在對臺灣企業的認知、錯在對企業競爭的認知、錯在對國際經濟結構的認知,可謂是非常離譜的錯誤。在錯誤的認知上,永遠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新南向,還推得下去嗎?

  社評摘編如下:

  “新南向政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重要的競選政見,不僅選舉時標榜,就職演説中更是政策重點之一,就職後還在蔡英文辦公室內成立了新南向辦公室。她既然如此重視,想當然爾,應該是做足了功課,並且有了相當的把握。然而,事實恐怕不是如此!

  雖然民進黨當局對“新南向政策”是朗朗上口,但臺灣民眾恐怕沒有人了解“新南向政策”的內涵,更不知其“新”在何處。日前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參加一場會議,對新南向做了一番詮釋,聽完這個詮釋,我們才發現原來新南向是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上,而且是非常離譜的錯誤。

  首先是對大陸市場錯誤的認知。黃志芳説大陸市場已經飽和,站滿了一群大象,一隻螞蟻(指臺灣中小企業)進去跟人家爭什麼?這句話如果聽在企業家耳中,死怕會笑掉大牙。“大陸市場已經飽和”完全是外行話,因為這要看産業而定。大陸的經濟結構正在轉型,服務業的比重還不到百分之五十,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臺灣的服務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難道新南向辦公室視而不見嗎?再説,大陸的經濟成長雖然趨緩,但仍然有6%以上,這樣的市場實在不能用飽和來形容。如果沒有成長空間,世界各國企業又怎麼會爭先恐後往大陸搶奪市場呢?

  其次,是對臺灣企業的錯誤認知。按照黃志芳的説法,好像大陸這個市場根本沒有臺商一樣,然而,在大陸的臺商已有七、八萬家,臺灣出口到大陸的金額也高達1300億元(新台幣)左右。更何況,不少臺商在大陸的企業也是知名品牌,即使不是大象,但也絕對不是螞蟻。

  第三是對企業競爭的錯誤認知。黃志芳説,兩岸同文同種反而使得技術很快被中企複製,回過頭被攻擊。同文同種和技術被複製根本是兩回事,因為即使到東南亞,要複製也是可以很快。我們奇怪的是,同文同種的其他好處,黃志芳視而不見,而這正是臺商選擇大陸的重要原因之一。矛盾的是,到大陸説同文同種是劣勢,但另一方面卻又要積極培育東南亞語文的人才。

  我們要提醒蔡當局,企業競爭本來就有被複製的風險。事實上,企業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之一,就在於其被複製的困難度。我們應該鼓勵企業強化競爭力,到世界舞臺(包括大陸)去競賽,而不是把臺企當螞蟻,用大象來嚇他們。如果臺灣的企業是螞蟻,到了東南亞,也一樣被踩死。

  最後則是對國際政經結構的錯誤認知。黃志芳説新南向之新,在於把東盟當作臺灣內需市場的延伸,致力開拓東盟內需市場,這才是把餅做大的機會。如果是把東盟當成臺灣市場的延伸,那前提之一就是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議,否則一個關稅問題就可以阻絕臺灣的貨品。在我們看來,蔡英文的兩岸關係政策和“新南向政策”基本上是矛盾的,可以説兩岸愈冷淡,新南向就愈暗淡。

  在錯誤的認知上,永遠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新南向,還推得下去嗎?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