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日本破産潮會不會發生在臺灣

2016年04月12日 16: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2日發表評論説,臺灣對日本有著不願意明説,卻又極其特殊的“後殖民地”情結。在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日係企業及其管理模式又以師傅的形象深深地影響臺灣産業。臺灣的節目或廣告裏,充斥著日本的“職業”形象——躬身凝神、認真專研,一生懸命地做好一項技藝。日本的形像是高、大、上的;日本産品是品質可靠,性能卓越的象徵。

  然而這樣的日本在90年代起卻面臨長期的經濟衰退,很多産業逐一面臨滅頂之災。以日本的家電業為例,2008年開始,産業鉅額虧損最為慘烈。從2009年起,日本已從家電出口國成為進口國,而顯赫一時的三菱、日立、三洋、NEC等企業品牌都已經被迫退出市場。而仍在茍延殘喘的也好不到哪去。東芝、新力、松下都曾落得數千億日圓等級的鉅額虧損。夏普曾是僅有幾個三次榮獲開創性“IEEE里程碑大獎”的企業,然而近年來卻累計虧損了1兆日圓。

  這個苛求於品質,執拗于標準的日本家電産業體系,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面臨大規模的毀滅,卻如同生物大滅絕一樣集體走向死亡,委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彷彿過去的一切成就與驕傲,霎時化為過往雲煙。

  事實上,類似的大規模企業更疊現象並不罕見,以“間斷平衡”的角度來看,企業(物種)絕大部分時期內一直保持形態穩定不變,但某一段特殊的環境劇烈變遷期間之內,會經歷短暫的突變爆發期,適應較佳的新物種迅速形成,迅速地被完成換代。而過去佔據優勢的舊物種進而大量絕滅後,又再次進入較長時期的穩定狀態,此即為“間斷”和“平衡”的含義。

  戰前日本的國家資源為大型軍工複合體所長期把持。戰後,大型軍工複合體寡頭被拆解,資源被釋出並轉移到眾多的民生企業,在復興的大趨勢下奮勇勃興。尤其是60年代的經濟發展黃金時期,日本連續創造了19年超過兩位數的經濟成長奇跡,1960年更是創造高達21.4%的成長紀錄。日本的産業在此勢頭下,更自我內化地完成美國人戴明所提倡的品質革命,接連在家電與汽車擊敗美係産品,完成世界性的統治霸權。

  不過,90年代起,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釋出新的市場與産能;全球化使得比較利益法下的優勝劣敗競爭更為嚴峻;數字革命使得過去的優勢轉眼成空。上述3個方面的變化猶如環境的劇變,永遠地改變了産業的規則。日係家電企業成為適應不良的舊物種,生産和出口都受到了威脅。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後進的新物種——中、韓企業。

  中、韓企業依靠新興市場、新技術與産業鏈的整合優勢而後來居上。南韓的三星、LG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已經上升到40%,其中三星市佔率更是高達28.5%,超過所有日係品牌的總和。立足兩岸的鴻海集團目前的銷售額與市值,也遠超過日本機電行業龍頭企業日立製作所和松下電器。阿里巴巴更超過沃爾瑪成為世界營收最大的零售商。

  日本的機電行業曾經領先全球,難免有著情感性的退出障礙。但日本政府與銀行體系從勉力支撐,到不支棄守、放任破産、退出或整並。這説明動用國家體系的資源進行輸血救援是無效的,即使日本百年家底也禁不起消耗。而日本社會願意放下缺乏比較利益的家電産業,將寶貴的資源讓位給更具優勢的産業,這其實是種進步。

  美國在新技術領域的新産品和新品牌層出不窮。英特爾、微軟、谷歌、臉書、特斯拉、蘋果等企業成為拉動美國經濟的巨大動力。摩托羅拉曾經風靡全球而式微,卻由蘋果迅速取而代之,對美國社會幾乎毫發無損。將來蘋果也可能消亡,但只要有創新的良好機制和環境,就不愁後繼無人。

  文章最後説,類似的大規模破産潮會不會發生在臺灣?也許我們應該自問:臺灣企業做的事符合比較利益嗎?是否企業成長與獲利的動力已逐漸枯竭?是否擁抱了新科技、新技術?是否再容忍匯率長期低估的痛苦?是否鼓勵競爭與創新?當局是否嚴守分際,不干預産業競爭?是否有和平穩定的兩岸大內需、大市場?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心裏。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