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積電“登陸”的背後

2016年03月30日 08: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3月28日,南京市政府與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臺積電負責人張忠謀赴南京簽約。無怪張忠謀對這個項目這麼重視,這可是臺灣歷年來在大陸最大的個體投資項目,也是臺積電在大陸的首個12吋晶圓廠和IC設計中心。至此,臺積電終於跟上英特爾和三星的腳步,搭上在大陸投建製造基地的末班車。

  説是末班車,一點不誇張。民進黨贏得“大選”後,兩岸關係充滿變數,臺積電這麼大的投資案能否順利通過實在難説。因此,臺積電選擇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提出投資申請、完成審批,就是為保“登陸”成功。

  但在此之前,張忠謀對“登陸”建廠其實興趣不大。他曾經表示,在大陸生産對降低成本作用並不明顯,而留在臺灣則能保員工隊伍和頂尖人才的穩定。為何才過兩三年,一貫“冷艷傲嬌”的臺灣半導體企業就不得不想方設法來大陸設廠呢?道理很簡單,此乃兩岸經濟整合大勢所趨。

  在臺灣,臺積電在土地供應、能源保障、稅收優惠等方面都得不到足夠扶持。舉個例子,晶圓廠對電力保障需求高,但臺灣目前的能源供應卻是空前緊張。臺灣核能發電一、二、三廠都面臨到期退役,而核四廠被迫封存不讓修,連火電、風電也都被民粹掐著。這樣的環境,逼得臺積電都快要自建電廠了。連起碼的生産條件都不具備,臺積電還怎麼混下去?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陸對半導體産業的全力扶持。2014年6月24日公佈《國家整合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2015年5月8日印發《中國製造2025》,都強調花大力氣推動本土的半導體企業發展。同時,大陸又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採購市場,其採購的晶片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英特爾、三星都早早前來建廠“卡位”,華為、展訊等本土企業又發展迅猛,各路諸侯拼殺正酣,臺積電如果再不來,三五年後可能就會步臺灣面板産業的後塵,永遠被甩在別人身後,在大陸失去競爭力。

  島內人士也終於看清這個形勢,繼續龜縮在臺灣本島只能是坐以待斃。張忠謀甚至感慨,“即使現在去也已經晚三星一年,但再不登陸,未來恐將毫無競爭力,實在是時間已晚,不得不去。”近來臺灣的民粹甚囂塵上,有淩駕於社會法制、經濟規劃之上的趨勢,連臺積電這樣的明星企業,都會被各方拖住發展的後腿。轉赴大陸發展,對它們、對臺灣經濟來説,都並不是壞事。

  據説,這次南京市給臺積電開出很多優惠政策,包括減免10年稅費、保障土地和資源配置最優等。南京市迎來臺積電落戶後,有望形成300億美元的産業鏈,新增就業崗位數千個,培養一批半導體工業人才。而臺積電有了這些保障,也就敢對島內各界立下“保證書”:不因在大陸投資而裁減臺灣員工,未來3年在臺投資8600億元新台幣,每年在臺聘用人數增加2500人以上。這對兩岸經濟來説,何嘗不是一種“1+1>2”的互利雙贏呢?(汪靈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