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浩鼎持股案延燒 內線交易何時了?

2016年03月30日 08: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30日社論表示:臺灣“浩鼎”案解盲失敗,股價摔得鼻青臉腫,股民欲哭無淚。又因臺灣“中研院長”翁啟惠多次不當發言,女兒翁鬱琇被揭發擁有浩鼎鉅額股票,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蔡英文胞兄蔡瀛陽更躋身浩鼎大戶,解盲失敗前又疑似有關係人“逃跑”,在“立委”曾銘宗多次究責下,引發內線交易及利益輸送疑雲,“金管會”已將全案移送士林地檢署偵辦。

  股市規模有多龐大就有多龐大的金錢利益,故而有股市就有內線交易,此乃中外皆然。但因“浩鼎”案牽涉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未來蔡英文家族、商界大老,隱含的戲劇張力十足,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甚至掩蓋原本單純的法律問題,添加許多肥皂劇常見的權謀、鬥爭老梗。從“就事論事”角度來看,過度解讀可以休矣。

  文章説,生物科技關係人類福祉,潛力無窮,近年臺當局積極推動生技産業,2007年實施《生技新藥産業發展條例》,給予業者極大租稅優惠,上市、上櫃條件也相對寬鬆,在股市掀起一陣“生技瘋”,年初以來登錄興櫃公司有22家,生技公司即多達10家。即使營業額成長慢,公司沒賺錢,但上櫃價動輒在百元新台幣附近,憑空創造許多生技新貴,有財經專家批評新藥産業無異現代煉金術,也是世界級的奇跡。

  生技股一上市、上櫃,原始股東獲利倍增,不少人選擇獲利出場。以由美返臺掛牌的北極星為例,上興櫃前股本自1.27億元(新台幣,下同)膨漲到20.66億元,興櫃登錄價105元,首日漲到150元,因老股東拋售而反轉直下,不到一個月跌到50元,最近則在6、70元間浮沉,肥了大股東,卻苦了浮額散戶。

  當炒股成了原始股東最大獲利來源,宣傳、美化、吹噓甚至比新藥研發來得重要,本末倒置,莫此為甚,也辜負臺當局以犧牲稅收扶植生技業的美意。展望未來,如何審慎審核生技股上市、上櫃,並訂定公平合理的上市、上櫃價,嚴厲取締不實宣傳,允為當務之急。

  生技股浩鼎去年3月以310元自興櫃轉上櫃,始終在300多元起伏,9月以後因新藥有望解盲,股價呈噴出式上漲,12月創下755元天價,之後解盲不利反轉下跌,昨天更因蔡家宣佈一年內全部出脫持股,跌回360元,無異腰斬。拋開股價不談,蔡英文即將領導臺灣,又對生技産業念茲在茲,家族卻躋身浩鼎大戶,縱未違法,也難免瓜田李下物議,如今選擇完全割捨,確能迎合民間觀感與期待。

  至於翁啟惠領導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多次發表對浩鼎類似緩頰的言論,內容縱無不妥,但出諸“院長”之口,難免被過度解讀,甚至指為護航,有傷清議;尤其女兒列名浩鼎大戶,翁更應謹言慎行。最近有人懷念蔡元培與胡適兩位前“中研院長”,兩袖清風,頗有借古諷今之意。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