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人有多愛大陸電商?

2016年03月22日 08:0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落後大陸10年”的臺灣電子商務業正在趕搭來自對岸的順風車。大陸電商巨頭京東商城近日在臺北招商,將一批臺灣品牌納入其“全球購”業務。臺灣電商起步比對岸還早,卻步履遲緩再三蹉跎。如何彌補這失落的10年?兩岸合作應是終南捷徑。

  “貓狗大戰”臺企得利

  早在2013年,大陸的另一家電商龍頭淘寶就已在天貓商城上設立臺灣館。天貓的商標是“貓”,而京東商標是“狗”,所以此次京東赴臺招商,被島內媒體形容為“貓狗大戰”打到了臺灣。

  其實,京東和淘寶所爭的並非臺灣市場,而只是要用臺灣品牌充實貨架。對許多臺灣企業而言,“貓狗大戰”卻是絕好的機會。臺灣90%的企業都是中小規模,欠缺單槍匹馬去大陸闖蕩的能力,跨境電商主動到府,當然求之不得。

  大陸居民對臺灣的茶葉、美容生技産品、美食小吃、文創産品等情有獨鍾,“臺灣製造”自有其吸引力。不過,淘寶的全球購臺灣館裏,主要還是賣臺灣産的男女服裝、箱包手袋、珠寶飾品、美粧護膚、母嬰用品等。而此次京東展覽的品牌也是男士服裝和家居類。臺灣引以為傲的産品,尚有不少未及進入這兩家超級電商的全球購功能表。

  大陸還有其他跨境電商平臺在賣臺灣商品。比如福建自貿試驗區與阿里巴巴旗下團購網站“聚划算”合作推出“直通臺灣”線上活動,利用從福建平潭到臺北只需2小時的高速客輪,剛摘下枝頭的臺灣水果半天內就可運到對岸。由重慶跨境電子商務臺灣産業園設立的“臺灣直購”網,在售的有臺灣生技美容美粧、綠茶面膜、臺灣木質工藝品等特産,消費者提交訂單,商品就會直接從臺灣發到重慶的保稅區,再清關發貨到消費者手中。

  大陸居民也可以通過“海淘”來購買臺灣産品,一般是淘寶商家從臺灣實體店代購,然後郵寄到大陸,理論上可以買到各種臺灣商品,但跟“全球購”、“臺灣直購”相比,相對缺乏品質保障,在通關、發貨、稅費方面也沒有優勢。

  臺灣人有多愛大陸電商

  臺灣年年從兩岸貿易賺取巨量順差,但在網購領域卻一直是逆差。以2015年4月為例,通過電子商務渠道從大陸到臺灣的貨物約76.8萬餘件,臺灣到大陸的貨物為28.4萬件。

  淘寶是跨境電商的先行者,2010年就開始佈局臺灣。到2014年,臺灣地區的淘寶註冊會員已達100萬人。令人吃驚的是,淘寶2012年公佈的全年帳單顯示,臺灣嘉義市的每人平均支出竟然位列全國第一,比杭州還要高。緊接著2013年和2014年,嘉義雖然沒能再奪冠,也還是排進前五。

  為什麼嘉義人這麼愛大陸網購?因為除了普通百姓愛上淘寶網購外,包括1/4的臺灣電商和不少實體小店舖,都直接從淘寶進貨,而嘉義就有不少這樣的店家。今天去臺北逛五分埔市場,或是在臺師大夜市看到那些小商小販,一些價格便宜的衣物雜貨,不少都是從淘寶上購得的。

  臺灣也有電商,為什麼要跨海從淘寶上買?首先是價格差很多,有在臺就讀的大陸學生表示,在臺灣想買個手機殼,淘寶上看中了,運費要人民幣35元,約為手機殼價格的1/3,但加起來還是比在臺灣買便宜一半。商品種類多寡更是天差地遠,淘寶商品數量以10億計算,而島內數一數二的電商“PChome 24h”約為6000萬件。

  早前有臺灣網友爆料稱,由於發貨地址選中國臺灣省可以省運費,且送貨速度比較快,一些商家標榜“全國包郵”也包括臺灣,因此“填地址都不爭氣地選了臺灣省”。此帖一齣,令“淘寶統一中國”成了當年一大熱議話題。

  兩岸市場大小懸殊,臺灣卻在網購領域吞下大逆差,反映出兩岸電商業的差距,也説明臺灣電商尤其是跨境電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保守思維是電商大忌

  臺灣電商發展緩慢,有不得已的苦衷。今年初的“大選”辯論會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左右開弓抨擊藍綠兩黨,指責他們執政時推行電子支付不力,導致現在臺灣第三方支付“落後大陸十餘年”。誠如宋楚瑜所説,電子支付落後正是制約臺灣電商的最大不利因素。

  淘寶的支付寶服務2003年就已上路,而臺灣2015年才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同年臺灣金管會頒發出6張電子支付機構許可證,臺灣才終於有了自己的電子支付。在此之前,在臺網購得靠線下支付,買家網上下單,再去便利店或銀行給商家轉賬付款,網購便利所剩無幾。

  而島內業者反應,新的電子支付條例其實還是限制重重,比如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比如儲值需用現金,不能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賬號。“這太不合理了!假設我要在某家網路平臺購物,除了是平臺會員,還要成為智付寶、歐付寶或樂點會員才能刷卡,消費者要成為多個會員,這是不是太麻煩了?”有電子支付業者指出。

  當然,也不能全怪臺當局,島內電商業者也需思考自己是否努力不夠。臺灣PChome、雅虎拍賣等電商網站跟大陸相比,服務遠遠不如,網友普遍反映“頁面花哨,廣告眾多,眼花繚亂,搜索不便”,而且還沒有線上客服,有意見得去留言板,“店家什麼時候回復就看他心情”,更別提阿裏旺旺這樣的線上交流工具了。

  2015年,臺灣電商銷售額突破1萬億元新台幣,島內媒體期許2016年成為“電商元年”。大陸市場和電商領頭雁的支援,當然是臺灣的機遇,但被擱置的服貿協議和延宕之中的貨貿協議,若因政治原因始終無法生效,則是揮之不去的隱憂。(記者 王平 王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