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中韓自貿協定的五重效應

2015年02月27日 08:33: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字號:    

  日前,中韓官方宣佈,已經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全部文本的草簽,並公開了協定中涉及關稅減讓的內容。這標誌著,我國迄今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範圍最全面的自貿協定完成全部談判,實現了“利益大體平衡、全面、高水準”的FTA談判目標。

  中韓達成自貿協定,除了大大加速中韓經濟融合外,還會産生多重戰略效應:

  首先,全球談判效應。它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之間簽訂的最重要的、品質和層次最高的自貿協定之一,對於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規則的談判具有重要的示範與推動作用。中韓自貿協定中,將金融作為獨立一個章節,而不是像其他FTA那樣包含在服務領域,將對全球其他自貿協定談判産生先導、示範作用。

  第二,地區合作效應。中韓自貿協定會進一步産生溢出效應,催促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等經濟體加速或升級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最終建成中日韓自貿區,帶動整個東亞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推動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亞太自貿區(FTAAP)的最終建立。作為FTAAP倡議提出後中國在該地區達成的首個自貿區協定,中韓自貿協定承載著創立FTAAP“試驗田”的期望。與此同時,地區合作的政治效應也是明顯的,比如開城工業園區的大部分産品獲得“産自韓國”的原産資格,這將加速東北亞經濟融合,促進朝鮮半島、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第三,雙邊示範效應。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國,率先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連同隨後的中國與澳大利亞FTA一道,會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産生重要的示範效應——美國的盟國完全可以跟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乃至戰略合作,跳出樸槿惠總統所稱的亞洲國家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亞洲悖論”。

  第四,互聯互通效應。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最終讓韓國搭上中國“一帶一路”順風車,加速與中國互聯互通而融入亞歐大陸。韓國已保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創始國資格,將來完全可以更加進一步融合進亞歐大市場,而日本、美國等太平洋地區國家如一味搞離岸制衡,將可能錯失歐亞大陸文明復興的機遇。

  第五,橋梁紐帶效應。韓國此前已經與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簽署了FTA,並且支援中國亞太自由區倡議,且正在協商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但是,在韓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所有自貿協定中,中韓自貿協定的關稅優惠對象數量最多。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預測,自貿區協定生效5年內,韓國國內生産總值(GDP)有望最高提升1.25%。因此,中韓自貿協定對韓國的意義不一般。韓國有學者認為,中韓自貿協定的率先完成,會成為美國推動TPP的抗衡力量,有助於淡化美國在本地區對中國潛在遏制的影響。同時,韓國也可以起到一個中間國家的橋梁作用,在中美之間發揮溝通作用,進一步加快亞太經濟的整合。

  當然,中韓達成FTA也會産生溢出效應,給其他的經濟體産生衝擊、帶來挑戰,比如與韓國經濟同質競爭的日本、臺灣地區,以及與中國、韓國貿易往來密切的經濟體,為此備感壓力。但是,挑戰也反過來産生激勵作用,東盟就在加速推動建設與中國自貿區升級版,與中國一道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談判,並在談判中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