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陸資恐懼症”只會阻礙臺灣經濟發展

2015-02-13 14: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關注陸資入臺難問題。文章指出,臺灣患上嚴重的“陸資恐懼症”與“陸資多慮症”,這種病態的“抗拒陸資”與“防範陸資”心理,這種失去自信的恐懼與恐慌,只會阻撓臺灣經濟發展,只會加速臺灣的衰落。

  全文內容如下:

  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合作與相互投資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大陸對外投資持續增加也成為新的趨勢。可臺灣卻患上了嚴重的“陸資恐懼症”與“陸資多慮症”,不僅對大陸企業在臺投資處處設限、另眼相看,而且對外資、港資在臺投資與並購行動,也常常懷疑背後是否有陸資,是否會對臺灣安全造成威脅,甚至懷疑大陸借機進行人員滲透或政治統戰,從而讓正常的商業投資與收購行為在臺灣式解讀中完全變調。

  臺灣義聯集團是臺灣知名的大企業,過去比較親綠,但在2012年大選中力挺“九二共識”,支援馬英九。日前義聯集團計劃將義大世界、義大皇家酒店與天悅酒店等3家公司,總共以47億元新台幣的價格賣給香港嘉年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這本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商業交易,類似的商業收購或並購行為天天在全球範圍內大量發生,但在臺灣的解讀中卻與政治分不開,與陸資分不開。臺灣島內很快就有人懷疑嘉年華國際公司有“中資”色彩。特別是因“反服貿”一舉而紅的律師賴中強,未經證實該公司是否有“中資”就公開質疑,稱此案將加劇“中資”炒作不動産,呼籲一人一言向臺灣“投審會”反映,進行抵制。這是當下臺灣激進“臺獨”勢力“恐中症”的典型反映。

  同時,頂新集團發生“食安事件”之後,島內出現“滅頂行動”,迫使魏家出售在臺經營企業與資産,要頂新集團徹底破産。頂新魏家在強大壓力下積極處置在臺資産,償還債務,其中計劃出售臺北101公司股權,而馬來西亞IOI集團有意收購魏家101公司股權。然而,臺灣有關部門在第一時間質疑IOI集團是否有“中資”背景,讓這一單純的企業股權收購案蒙上政治陰影,也註定了這一股權收購的不平之路。經過一段時間協商,臺“經濟部投審會”仍將是否有陸資成分作為審查股權收購案的重點內容之一。而臺灣“財政部”反對收購的理由則是IOI集團舉債收購的金額太高,違反“所得稅法的反資本弱化原則”,並以“社會觀感不佳”進行阻撓。

  如果“臺獨”勢力質疑有關收購案是否有陸資背景倒並不奇怪,但臺灣執政當局早已開放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並有嚴格的法規,且擔負著吸引投資促進臺灣經濟發展之重任,卻處處懷疑港資、外資收購案是否有陸資,就讓人感到匪夷所思、莫名其妙。如今資本國際流動與企業相互投資持股已是不可避免的潮流,很難找到純陸資、純日資、純美資與純臺資的企業,每個大企業的背後股權都十分複雜,比如頂新集團的大股東是日資,阿里巴巴的大股東也是日資。而且資本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但臺灣常常以“安全”與“統戰”為藉口,千方百計地阻撓陸資,確實令人費解。

  事實上,臺灣社會不論藍綠或官民,對美資、日資等外資非但不排斥,而且熱情擁抱,卻偏偏仇視陸資、防範陸資,顯然是政治因素在作祟。在這樣的環境與背景下,大陸企業對臺投資進展十分緩慢,從2009年6月底開放到2014年底,累計不足12億美元,只有2014年一年外商對臺投資總額58億美元的1/5,只有大陸對外直接投資1200億美元的千分之一。

  臺灣的矛盾之處還在於:一方面島內有人攻擊臺商“錢流大陸”,造成島內投資不足,另一方面卻不歡迎陸資,把陸資拒之門外,甚至連外商投資也首先懷疑是否有陸資;一方面臺灣每年到處招商(2015年計劃對外招商110億美元),也多次在大陸招商,另一方面卻仇視陸商,限制陸商在臺投資;一方面民眾抱怨經濟無感,薪資停滯,另一方面卻百般阻礙有助經濟發展的大陸企業投資。這樣的矛盾心理與態度的背後,不僅是“臺獨偏安”心態在作祟,而且充分顯示了臺灣社會上下早已失去了自信。這種病態的“抗拒陸資”與“防範陸資”心理,這種失去自信的恐懼與恐慌,只會阻撓臺灣經濟發展,只會加速臺灣的衰落。(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