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深度解讀:陸資赴臺路坎坷

2015年02月05日 07:5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2009年1月,國航西南分公司熊貓彩繪春運包機從成都首航臺北。資料圖片

  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簡稱“投審會”)日前公佈2014年陸資入臺投資情況,共核準項目136個,比2013年減少1.45%;投(增)資金額3.3億美元,不但比2013年減少4.25%,甚至低於2012年,顯示陸資入臺腳步放緩。

  服貿延宕

  影響陸資入臺信心

  陸資入臺走過的歷程可用“道阻且長”來形容。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陸就開放臺商投資。臺灣當局直到2009年6月才開放陸資入臺,首批開放192個項目;2010年5月,再開放銀行、證券、期貨等12個項目;2011年1月、3月,配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計劃上路,第三波又開放了43項,累計開放247個項目。此後,多次傳出將要開放第四波陸資,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在臺灣,陸資不如外資。”中國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主任李榮民説。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去年初曾公佈2014貿易障礙報告。報告指出,在衛星電視廣播服務、輸配電、管道天然氣、高速鐵路等領域,臺灣規定外資投資比例最高為49%,而上述行業禁止中國大陸投資。港埠設施等外資持股沒有比例限制,但陸資最高只能持股49.99%,且限定在BOT項目。

  李榮民介紹,“因為開放領域不多,審批手續繁瑣,陸資對臺灣情況不熟,陸資入臺在2009年、2010年之間很少。到2011年底,累計只有二三億的投資規模。2012年以後,陸資入臺才出現小高潮,每年投資額有三四億美元。”

  2014年陸資投資規模下滑到2012年水準,與此同時,根據“投審會”統計,2014年臺灣核準的僑資及外資項目為3577件,較上年增加11.57%;投(增)資金額計57.7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6.96%。

  李榮民認為,“原來以為ECFA簽署後,服貿協議、貨貿協議能為兩岸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機會,不料,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受阻,影響投資者積極性”,當然,“臺灣市場有限,大陸企業也不可能大規模投資”。

  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則直言,“去年反服貿風波,導致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延宕,無法按兩會商談的進程完成,影響陸資來臺的意願。尤其服貿協議被説成‘不公不義’,影響大陸民眾對臺灣的觀感和信心,陸資來臺下降是理所當然。”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