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商斷鏈警報聲已響起

2015年02月12日 10: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2日社評表示:臺當局“財政部”公佈臺灣今年1月進出口統計,出口成長3.4%,臺灣表現很好。若以去年出口比較,臺灣出口成長亦高於韓國、新加坡、日本。出口暢旺,有助於帶動經濟穩健成長。但喜訊中我們也看到警訊,需要朝野共同努力,幫助臺灣持續進步。

  臺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度高。以去年為例,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51%,其中出口貢獻3.91個百分點,島內需求則貢獻2.83個百分點。由上面數據可以看出,臺灣消費及投資等島內需求對於臺灣經濟成長的貢獻低於出口,出口暢旺與否,與臺灣經濟成長息息相關。

  觀察臺灣與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現況,可以發現臺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成長,是支撐去年出口成長的主因。中國大陸是臺灣第1大出口地區,去年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僅成長0.4%;東協6國是第2大出口地區,去年臺灣出口至東協6國的金額也僅成長1.3%。既使今年1月中國大陸及美國的出口成長最大,依序成長9.5%及8.1%,然而臺灣對東協6國出口仍然衰退7.5%。

  中國大陸及東協6國是臺灣企業海外設廠生産的重鎮,過去是藉由緊密的産業分工而帶動暢旺的進出口。近年來,臺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産比逐年提高,從2011年的50.5%已升至2014年12月的57.5%,其中資訊通訊産品及電機産品的海外生産比更高達9成及6成8,顯示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情況愈來愈常見,如果海外生産比重增加的同時伴隨著出口成長,顯示海外投資生産仍可藉由出口成長帶動臺灣經濟成長,反之亦然。

  目前的警訊是,在臺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産比持續上升的狀況下,對中國大陸及東協6國的出口似乎出現停滯或衰退,此現象警示臺灣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所設立的海外工廠,與臺灣上游原物料廠之間的生産分工,出現了斷鏈的危機。其原因,在於臺灣無法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無法藉由洽簽區域貿易協定調降關稅,降低非貿易障礙。雖然目前TPP或是RCEP並未完成談判,然而亞太地區中,東協加中國大陸早已形成自由貿易區,並進一步推動升級版加深彼此的經貿互動,其開放幅度較兩岸ECFA為大。

  反觀東協各國因為中國大陸的優惠開放,與中國大陸逐漸形成區域內産業聯盟態勢。對比臺灣,除了資訊産品受到《ITA協定》免關稅的保障而享有與各國平等的關稅環境之外,臺灣其他産品出口到中國大陸及東協國家,都面臨比其他國家關稅為高的壓力,産業競爭力因而下降。

  在東協或是在中國大陸的海外臺商,在微利降低成本的考慮下,被迫改用區域內免關稅的上游原物料替代臺灣中間財及原物料,進而造成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及東協成長停滯或衰退的現象。以紡織品為例,臺灣化纖産品外銷越南仍有關稅,然而臺商越南廠若從中國大陸尋得品質雷同的臺商進口化纖産品,將可馬上節省關稅成本,顯示中國大陸與東協形成自由貿易區後,對於臺灣化纖業者將有衝擊,並導致臺灣在東協及中國大陸市佔率因而逐漸下滑。

  面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即將完成談判、陸韓FTA生效、RCEP積極推動,臺灣除了積極尋求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途徑以降低關稅之外,別無他法。臺灣除了儘速推動《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以全面降低兩岸之間關稅之外,兩岸應儘速尋求同時加入TPP或是臺灣加入RCEP的最短路徑,以確保臺灣能適時搭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列車,並透過加入TPP、RCEP等區域經貿組織,進一步解除臺灣在亞太地區面對較高關稅的壓力。

  期盼在兩岸努力消弭關稅及共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同時,島內兩黨戮力凝聚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亦須開放市場面對全球的勇氣與共識。唯有持續開放,突破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困境,將觸角伸至世界各地,才有機會解除臺灣出口停滯或衰退的危機,在持續朝向經貿自由化的過程中,掌握全球市場商機。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取得公平貿易,在國際市場有自由競爭的機會,尤其是重中之重。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