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切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臺灣活水何在?

2015年02月26日 14: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發表社論説:2016台灣“總統”選舉,綠營的經濟戰略充滿迷思,如不能在1年內做出務實調整,一旦勝選,臺灣經濟將陷入極不確定狀態,恐非民眾之福。馬當局施政固然失敗,但大方向正確,過去1年臺灣經濟表現不差,無論GDP成長率或失業率,表現都優於日、韓、新、港。民眾如果不能看清民進黨經濟戰略的迷思,施壓民進黨轉型,將對臺灣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利。

  首先,所謂「GDP成長數字的迷思」,綠營人士主張GDP無用,只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人民無感,應該揚棄。但我們在抱怨低薪、高失業之餘要理解,臺灣當前種種困境最主要原因是「悶經濟」,就是因為經濟成長力道不足。要日子過得好,出門有面子,就要發展經濟,要提升國內生産毛額(GDP)。

  國際上對GDP有沒有用的問題,討論已久。甘迺迪在1968年競選總統時,就提出對GDP的批評説︰國內生産毛額並不會考慮到我們孩子的健康、良好的教育品質,或是遊玩的快樂;它也不會包含詩詞的美、婚姻的堅定、公眾辯論的機智,或是公務人員的廉正,…。但是GDP提高,與健康、教育、遊樂、文學、家庭、智慧、清廉等指標都有高度正向的關係。把餅做大之後,雖然還有分配的問題,但是沒有經濟成長,餅就不能做大,就不可能讓大家分得更多,經濟成長是改善生活品質必要的條件。

  綠營陷於恐中迷思

  綠營更嚴重的迷思是反中、仇中、恐中的負面情緒,害怕“木馬屠城”,唯恐大陸因素干擾,因而企圖在政治、軍事、社會,甚至經濟上全面“拒敵”于境外,寧可妨害臺灣的經濟發展。這1年來網路有一篇流傳甚廣的貼文,諷刺綠營面對兩岸經貿交流,無所不反對,而且邏輯自相矛盾。貼文如下:“讓資金流出去,叫做掏空臺灣;讓資金流進來,叫做買下臺灣。讓人才走出去,叫做人才外流;讓人才走進來,叫做引狼入室。人家賺你的錢,叫做欺人太甚;人家讓你賺錢,叫做收買人心。”反正對於兩岸的經貿及資金人才的往來皆高舉反對牌。

  臺灣是小型淺碟子經濟體,只有36000平方公里,缺少自然資源,要養活2300萬人口,經濟規模又不夠大,能夠有成長奇跡,成為1980年代經濟發展的模範生,主要憑藉的是臺灣人民的努力與政府成功的採用自由經濟的開放政策。在自由經濟的制度中,企業才有活力,在開放的政策下,臺灣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才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中國經濟體大崛起

  但時空大環境已經改變,臺灣精神雖然依舊,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崛起,MIT于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已不如以往。30年來經濟全球化如火如荼,通訊技術日新月異,交通運輸便利,網路無國界,資訊流通便捷,「地球村」儼然成型,新産品的訊息可以快速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資訊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世界是平的」,競爭者眾。最終市場對於溝通語文、産品品質、區隔化及藉區域經濟整合降低産品售價的要求日益提高。臺灣人過去的行銷方式,現在看來已經不太行得通了。

  全球化不能沒大陸

  臺灣孤懸海上,市場規模小,推動國際化程度更顯困難。不論是商務或是旅遊,臺灣都可能是被跳過去的一個點。教育制度雖然也大力培養學生的外文能力,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臺灣人外語能力明顯不足。例如國際英語檢定的託福或雅思的分數,低於亞洲的新加坡、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大陸在伯仲間,最近因為韓國急起直追,也已經落後,只比日本、朝鮮要好。因為殖民地的關係,越南、柬埔寨等地的法文,臺灣望塵莫及,其他的如德文、西班牙文,臺灣也沒有優勢。

  區域經濟整合,不論是多邊的貿易協定(RTA)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如雨後春筍的增加,臺灣的進展卻相當緩慢。現在談全球化,沒有不談中國大陸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已是世界最大工廠,也是世界最大市場。70年代後期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開始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注重市場,釋放經濟活力,力爭上游。在投資與出口的引導下,逐步發展經濟,使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外人直接投資的地區。

  瞄準大中華服務業

  綠營認為臺灣大企業或小臺商到大陸投資,是掏空臺灣,是幫大陸人搶臺灣人的工作,是剝奪臺灣造就自己的財富。然而檢視資料,現今在IFRS的會計制度下,臺商在兩岸的營業需要編制合併報表,企業在大陸賺錢,併入臺灣母公司,也是兩邊都要繳稅,也貢獻臺灣的稅收。跨國公司或臺商回臺上市,大陸獲利推升臺灣母公司股價,臺灣股東及股民都能得利,資本市場也因而注入活水,活絡臺灣經濟。

  綠營認為兩岸深化經濟關係將使臺灣依賴大陸、向大陸傾斜。但對於臺灣的淺碟子經濟,搭上這班順風車不但能突破目前的悶經濟,還可帶來持續的發展機會。臺灣過去依靠大量出口至美歐國家的模式已不可行,未來發展的重點不能沒有大陸市場。“卡位大陸、融入亞太、邁向全球”是最佳的發展戰略,況且還有“地理位置相鄰”、“語言相通”這兩項無可取代的優勢。

  如果綠營真愛臺灣,就要講真話,臺灣應該善用大陸大工廠,開發大陸大市場,與大陸經濟結合應更加緊密。臺灣文化底蘊相對較高,深富“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是臺灣服務業的獨特優勢。大中華的服務業,是臺灣的大機會,是讓臺灣經濟更上層樓最重要的門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