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今日刊載社論分析臺灣經濟走緩的原因。文章指出,經濟成長如此之低,雖是受全球景氣拖累所致,惟臺灣競爭優勢下滑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全文摘編如下:
臺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調降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至1.05%,這已是去年8月以來連續9次下修。經濟成長如此之低,雖是受全球景氣拖累所致,惟臺灣競爭優勢下滑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這一年來全球遭逢歐債危機,使得剛走出金融海嘯的美、歐又失去成長動能,影響所及,大陸、日本、韓國、臺灣也受波及。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去年8月預測全球經濟成長3.6%,但日前已下修至2.5%,持平而論,臺灣經濟成長率會持續下修,實屬必然。
不過,這些日子不少人把焦點放在主計總處預測數連8降、連9降這件事,經濟預測的準度固然該檢討,但這裡有遠比預測更重要的事該關心,那就是何以臺灣經濟表現和預期會出現這麼大的落差。猶記得去年此刻,當局還不斷強調環球透視、亞銀都認為2012年臺灣經濟成長會居四小龍第一,但1年後的今天再看看環球透視、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赫然發現臺灣的經濟成長在四小龍裏已是敬陪末座。
依IMF最新預測,臺灣今年經濟成長1.3%、韓國2.7%、新加坡2.4%、香港1.8%;另依環球透視10月報告,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也同樣在四小龍居末。而據主計總處日前的預測,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更僅1.05%,比國際機構預測數還要差。要論這一年來經濟下修幅度,自然是以臺灣最為嚴重,這説明同樣受全球景氣迴圈的影響,臺灣所受衝擊要遠比其他地區來得嚴重。
當局官員面對臺灣經濟表現不佳,每每以歐債危機等全球景氣低緩加以詮釋,但何以同樣面對景氣低緩,韓國前3季的工業生産仍成長2.1%,臺灣卻衰退1.5%?何以前3季日本、韓國出口僅微幅下滑0.5%、1.5%,而臺灣卻下滑近4%?這説明臺灣今年經濟表現欠佳,除了可歸責于全球景氣迴圈之外,臺灣經濟競爭力走下坡當是更重要的原因。
“臺灣是出口導向,出口好壞對臺灣經濟影響至巨,而臺灣這些年來除了有産業過度集中的困境之外,更有出口價格頻頻走跌的危機。這兩項原因如果不能改善,臺灣的經濟將永遠只能在全球景氣迴圈里加碼擺蕩,永遠只能在全球景氣低緩之際,面臨比日、韓更蕭條的局面。”2001年網路泡沫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如此,2012年歐債危機亦是如此,這幾乎已是臺灣的宿命。
臺灣産業過度集中于電子資訊已非新聞,近4年當局不斷宣示要改善這個結構,但並未見到絲毫成效。這樣的産業結構使得去年臺灣出口産品裏有4成集中于電子與資訊産品,但韓國,其電子與資訊産品僅佔出口兩成,其餘船舶、汽車、石化産品也都各佔一成,家電、紡織也各有一席之地。韓國均衡的産業結構,使得韓國不致受單一産業迴圈的衝擊,以今年上半年為例,當半導體、面板、手機出口連月下滑時,汽車出口卻大幅成長16%,汽車零組件成長10%,機械設備成長10%。兩相平衡,讓韓國出口不致像臺灣出現如此大的跌幅。
臺灣除了産業過度集中衍生出經濟動蕩的局面,另一個更大的困境是貿易條件一年不如一年。國際上通常以出口物價指數除以進口物價指數來衡量貿易條件(term of trade,TOT),這項數據愈高就代表出口價格相對提高,出口相對價格提高則廠商的收益增加,廠商的收益增加則一國薪資才能明顯成長。但遺憾的是,“自2005年以來臺灣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當南韓出口物價指數由100升至111、德國由100升至110、美國由100升至124,臺灣卻由100降至99。在進口農工原料價格大漲之下,這一期間臺灣的TOT由100降至74。試想,貿易條件惡化,經濟動能如何提升?”
臺灣經濟成長最根本的問題包括産業結構過度向電子産業傾斜、貿易條件逐年惡化,依然未獲改善,以致如今臺灣經濟成長落居四小龍之末。
全球景氣這一年多來確實相當低迷,但何以如此景氣寒冬,美、日、韓等仍有2.0%以上的成長,臺灣卻連保1都如此辛苦,顯然這已非景氣迴圈所能解釋,這自然也不是吸引臺商回流、大量進用外勞所能解決。歸根結底,唯有從提升産業附加價值、改善貿易條件、平衡産業結構的方向研提政策,才是正辦。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