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ECFA翻開兩岸漁業合作嶄新篇章

2011年09月29日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長久以來,兩岸漁業經濟互動頻繁,加上兩岸關係逐漸和平穩定發展,如今已順利簽署的ECFA,給兩岸漁業合作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今日刊文指出,兩岸漁業發展各有特色,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濟合作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兩岸應掌握經貿合作契機,促進漁業健全發展。

  文章摘編如下:

  為展現兩岸漁業發展成就,弘揚兩岸漁業文化與深化兩岸漁業合作交流,2011海峽(福州)漁業周暨第六屆海峽(福州)漁業博覽會于9月16日至18日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辦,目前該活動已成為海峽兩岸最大規模的漁業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據報道,今年活動規模比去年更進一步擴大,展覽攤位達1148個,僅次於青島漁博會,居大陸第二位,並邀請國內外廠商與採購商約1000多名,以及港澳臺地區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採購團前來洽談協商,交易會上推出逾50億元人民幣的的採購清單。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為辦好水産品交易會,經過兩岸漁業界的溝通與協商,將臺灣地區水産品由臺北直航馬尾港,透過福州檢驗檢疫局、馬尾海關綠色通道快速通關,以福州做為臺灣生鮮漁貨進入大陸市場的集散地,發往大陸各地銷售,為推動兩岸漁業經貿交流邁出一大步。 

  近年來,大陸大漁業生産結構呈大幅度變化趨勢。據統計,2010年大陸水産品總産量5,373萬噸,佔全球總産量1/3;捕撈産業佔全球産量1/6;養殖産業世界第一,産量2/3來自大陸,換句話説,3條魚有兩條魚是大陸所生産的。顯示出大陸在全球漁業産業的角色日益重要,同時隨著城鎮經濟的發展,中産階層人口穩定增加,消費力的快速上升,可見未來大陸對全球水産品消費市場及水産品價格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 

  如今,大陸不僅成為世界水産品的主要生産地和消費地,同時也積極的將水産品行銷國際市場。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大陸水産品出口市場大部分集中在日本、韓國、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等市場,其出口總量佔總額約9成,可以看出與臺灣地區的水産品出口市場重疊性非常高,與臺灣形成競爭關係。 

  然而,兩岸漁業發展各有特色,長久以來,兩岸漁業經濟互動頻繁,加上兩岸關係逐漸和平穩定發展,如今兩岸已順利簽署ECFA,大陸同意對臺灣降稅之早期收穫水産品清單中包括石斑魚、虱目魚、烏魚、秋刀魚及生鮮甲魚蛋等在內的五種臺灣漁産品,並分3年將關稅降為零。因此,臺灣應該善用早收清單降稅效果,積極拓展優惠稅項魚種至大陸市場,為漁民增取最大利潤。 

  根據島內部門統計,自ECFA上路後,今年1月到7月活石斑魚出口大陸達5,89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391%,預期于2013年時,石斑魚産值將倍增至新台幣76億元。除了活石斑魚,冷凍秋刀魚也在ECFA早收清單裏,今年1至7月輸出大陸2,395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6.46倍。 

  受惠于ECFA的簽署,臺灣地區的水産品除了因降稅減少成本,容易進入大陸市場外,也為兩岸漁業交流帶來新的契機。在ECFA實施之前,兩岸漁産品貿易有許多是經由“小三通”和小額貿易方式進行,這種非正式的銷售管道,常常無法有效解決爭端糾紛,造成漁民受害。在ECFA實施之後,將使得臺面下的貿易正式化,並對於病毒、藥物殘留的檢測與管控都會更加容易,有利於保障水産品的衛生安全與品質,除提高水産品的經濟價值,也對漁業未來長期的發展有正面影響。 

  兩岸漁業各擁有其優劣勢,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濟合作掀開了嶄新的一頁,當局可在此基礎上,掌握兩岸經貿合作契機,促進兩岸漁業健全發展,為兩岸人民共謀福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