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當前臺灣經濟困境的診斷與出路

2015年08月27日 09: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27日社論説,全球經濟一片沉悶下,臺灣經濟的明顯下行在眾多指標紛紛亮起紅燈中尤顯突出,為救經濟,救股市,各部會紛提對策與解方,但翻來覆去多屬老套,很難引起大眾的信心。

  面對臺灣經濟的困境,首先應該探究真正的問題出在哪?畢竟診斷出問題癥結,才能進一步找對症下藥。臺灣經濟問題的本質,必須在全球化的大形勢下來審視,特別是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觀察,才能窺其要害。

  讓我們分三個階段來談。

  首先,是1949到1988年,約40年,基本上是由低發展步上榮景,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有三個解釋:一、面對戰後全球化第一階段,一個由美歐市場經濟提供的巨大市場;二、臺灣擁有兩個關鍵的核心競爭力,一個是由眾多精英人才運作的高效率政府;一個是由普及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大批高素質勤奮勞力。有了核心競爭力,市場才是你的;三、中國大陸因素尚未出現。這即是臺灣能成為亞洲四小龍的主要背景。

  其次,1988到2008年,全球化進入第二階段,因為中國大陸開始轉向市場經濟,臺灣産業的相對優勢與發展空間由西方逐漸轉向大陸。

  一開始,兩岸經貿交流整合處於“互惠階段”,各有優勢,但後來的“戒急用忍”政策完全扼殺了企業在兩岸依據市場規律進行“跨區優化配置”的可能,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吸引力愈來愈強,被擋住的企業愈來愈多,還是得想方設法前往大陸,以致於人才、資金、技術、管理都成了單向的移動,利益開始出現“不對稱”的傾斜。

  從2008年到2015年可看作是第三個階段。一、馬英九執政後,兩岸經貿政策更趨於開放,但臺灣早先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在兩岸對比之下已經弱化,新核心競爭力僅存在於部分電子産業與觀光旅遊産業;二、失業問題與貧富惡化問題開始浮現並日趨嚴重;三、2010年大陸取代日本成為全球GDP老二,不僅是全球製造工廠,而且開始成為全球巨大市場,製造業結構也從最初的“進口”階段(進口原物料、零配件、機器設備)演進為“進口代替”階段(能自行生産),此即所謂的“紅色産業鏈”;四、在這樣的趨勢下,一個氣象學上的“藤原效應”已無可避免,臺灣小氣旋的能量被大陸大氣旋的能量吸走;五、最令人遺憾的是,在臺灣原本的核心競爭力弱化的同時,卻始終未能出現新的核心競爭力,以致于完全缺少一股力量力阻“藤原效應”的持續作用。

  於是,可以作出一個總結的診斷:臺灣經濟問題的本質,主要是在不同的全球化階段過程中,核心競爭力的逐步消蝕。不解決這個問題,再多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産業政策都起不了作用,反而進一步導致政府財政的惡化與社會貧富問題的嚴重化。

  那麼,臺灣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振衰起敝呢?坦白説,也沒法讓人樂觀。一、兩岸糾結與國家認同導致政黨內耗,臺當局效能低弱;二、年輕一代積極性不強,國際觀不足;三、所幸者,一般企業還有打拼意志,加上若干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弱;四、整體人民素質較高,守法,文明,有紀律。在這樣的情況下,把臺灣放在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經濟圈中觀察,也許還有可能為臺灣尋找出新的思路與出路。

  臺灣應該發展成一個高級製造業的生産中心。這個思路的基本邏輯思維是:大陸當局已將“2025中國製造”列為國家發展目標。

  首先,大幅調整教育政策,輔導100多所大學有計劃地轉型為職業技術學院;與此同時,大力鼓勵國際大企業來臺設廠,並進行企業與技術學院間密切合作,培養高素質、有紀律的新一代勞工人才。這或許是臺灣在下一個階段中最大的潛在優勢,值得島內各界認真思考論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