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陸+臺灣”正是時候 兩岸經濟如虎添翼

2009年06月01日 10:05: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一向深為臺灣地區忌憚的競爭對手韓國,看到去年“520”以來兩岸關係的快速改善、經濟互動的障礙紛紛撤除,反而懔然而懼,認為兩岸在資訊科技産業的合作,形成“大陸+臺灣”的緊密供應鏈,將威脅韓國電子業的發展。

  社論説,這正是韓國之所以令人畏懼的原因:在臺灣地區的行政當局、業界與學者專家尚未充分了解兩岸互動可能帶來的巨大機會,甚至在野黨與某些媒體還竭盡所能詆毀、詛咒兩岸經濟合作十餘年來終於出現的契機時,韓國媒體已經明確感受到“大陸+臺灣”的兇猛追擊,努力思索應對之道。

  打破兩岸往來的障礙,這的確對臺灣地區的資訊科技産業而言,有如猛虎終於出柙。多年來,由於臺灣島內腹地狹小、企業規模遠不如人,臺灣地區的資訊科技産業完全無法享受大規模經濟的利益;因而儘管臺灣地區人才濟濟、技術卓越、拼勁十足,但難以建立自有品牌,不易掌握行銷管道,研發比重瞠乎人後,連廣告行銷,也都不免小兒科,不敢大手筆揮灑。於是臺灣的品牌廠商只能長年躲在大品牌之後為人代工做嫁,賺些蠅頭小利。也因為臺灣地區腹地太小、發展落後,資訊科技産業最重要的智慧財産權幾乎完全受制於人;而使銷售稱冠的産品,營收之中過半都要拱手送人。

  韓國的經濟規模比臺灣地區大出3倍,又聚舉國之力投入少數財團所控制的重要産業,經過20年的踟躕蹣跚,終於仗其稍大的規模,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優勢,而在國際市場中得以嶄露頭角。

  社論指出,一旦兩岸密切互動,挾臺灣地區集資訊科技産業數十年淬煉出來的精悍隊伍、卓然有成的産業鏈,加上大陸比韓國大20倍的腹地、仍屬低廉的人力成本,過去臺灣所面臨的障礙可以一舉打破,多年艷羨不已的規模經濟超乎所期地落入掌中,臺灣的世界品牌將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研發比重將立時提高,廣告行銷自不在話下,甚至規格、標準方面的智慧財産權,也將在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支撐下揚眉吐氣。因此不僅韓國的優勢大受威脅,長久跋扈恣肆的發達國家,無數利益也不得不釋放出來。

  當然,以大陸經濟之大,人才輩出,復積極進取,在兩岸密切合作之際,多少好手自不甘長居人後,會努力跟進、學習、超越,使得兩岸共同擁有的實力益趨雄厚,“大陸+臺灣”更將如虎添翼,大中華經濟區在國際舞臺大展雄風。

  社論還説,海峽兩岸共同創造的商機,絕不局限于資訊科技産業而已。資訊科技不僅是目前産業科技的主軸,也與其他重要産業密切相關。如今日當紅的能源科技産業,許多關鍵産品及技術,都與資訊科技産業密不可分,也同樣需要強大的規模經濟來分擔高昂的研發與行銷成本。同時,龐雜的産業鏈日見繁複,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完全掌握每一個環節達到最高經濟效率幾無可能。因此,當臺灣地區數十年打造的科技産業基礎,結合大陸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實力,以及巨大規模所支援的細密分工,即可比任何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具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半世紀來兩岸在文化、生活取向上明顯歧異的發展趨勢,加於一個本質相同的文化母體上,雙方碰撞時所激出的火花,會無比燦爛奪目,更會滋生出過去不敢想像的豐碩果實。臺灣地區在國際貿易、管理行銷數十年積聚的實力,投注大陸封存數十年的廣袤土地上,就像一個終於打通任督二脈的練功者,忽然增添一甲子的功力,在生活、經營、行銷、效率上,都會突飛猛進,為兩岸經濟的增長躍昇平添無比功力。

  社論最後強調,在全世界飽受金融海嘯荼毒摧殘,未來十年或更久,國際市場難以恢復昔日風貌的大環境下,“大陸+臺灣”來得正是時候!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