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工商時報:啟動臺灣經濟轉型的關鍵

2009年10月22日 10:42: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社論指出,臺“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上周召開會議,就“啟動臺灣經濟轉型的行動計劃”進行討論,會中認為臺灣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不可能再延續過去的發展思維,在考量服務業佔島內生産總值比重已超過七成,尚有發展空間下,決定全力推動服務業發展,並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國際醫療、會展等十項重點服務業,以強化臺灣經濟的成長動能。

   依臺“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臺灣服務業佔島內生産總值比重十年來由66%升至73%,不少人看到此一數據,即以為臺灣服務業已擠入“強勢之林”,但這實在是一大誤解。事實上,臺灣服務業結構比的快速升高,實因近年製造業生産線外移、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驟降所致。換言之,臺灣服務業結構比升逾七成,是彰顯製造業的疲弱,而不是代表服務業的壯大。

   社論表示,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臺灣服務業佔島內生産總值的結構比雖逾七成,但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佔總就業比重竟不到六成(僅57.9%),這是極不相稱的,同時也是國際上罕見的。美國服務業佔GDP達78.9%,服務業佔就業人數也達77.9%;日本服務業佔GDP達69.4%,就業比重也達68.4%;韓國亦然,兩項數字依序為64.3%、65.9%。顯然在常態下,服務業佔生産總值比重理應與就業比重一致,臺灣這兩項數字差距如此之大,説明臺灣服務業發展根本還沒上軌道,自然無法創造可觀的就業機會。

   臺灣去年服務輸出居全球第28(2000年排名全球第18),不但在四小龍裏敬陪末座,更已為波蘭、土耳其超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雖稍遜於臺灣,但已有後來居上之勢,臺灣服務業發展可説是十年無成、如今已然是四面楚歌。

   看到“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再次提出服務業轉型的行動計劃,不禁想起,從本世紀以來臺灣官方所研擬的服務業發展方案可謂是連篇累牘,但如今安在哉?2004年“行政院”曾以一年時間在各地召開服務業發展會議,最後更舉行全臺服業發展大會,宣誓要學習韓國發展影視産業,並推動臺灣成為“區域籌資中心”,以創造臺灣第二次經濟奇跡,於是篩選了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12項服務業,訂定旗艦計劃、主軸措施,並準備修訂30項“法案”,希望借由法規鬆綁來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非僅如此,2006年春天,“內閣”又浩浩蕩蕩的召開全臺商業發展會議,同樣又得出58項法規鬆綁的共同結論。“行政院”在一年半之間連開兩次大會,著力如此之深,臺灣服務業理應快速成長才是,但遺憾的是,事實卻非如此。

   全臺服務業大會結束迄今已有5年之久,“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計畫”執行5年期間,臺灣的服務業環境究竟改變了多少?那些行動計劃、主軸措施執行成效何在?如今“總統府”在推動服務業行動計劃之前,實有必要對歷年會議的執行情況認真的加以檢視,找出失敗的原因。否則以前推旗艦計劃,今天推行動計劃,以前成立“服務業專案計劃辦公室”,如今又依樣畫葫蘆的設置一個“服務業專責辦公室”,如此換湯不換藥,誰能保證本次不會再重蹈覆轍?

   臺灣這些年所召開的全臺經濟大會已是數不勝數,行政部門所研擬的“行動計劃”也屬空前,但臺灣經濟轉型的困境依舊,顯然臺灣今天的問題不在於會議開的不夠多,也不在於行動計劃研擬的不夠週詳,而在於方案的執行與管考不夠徹底。

   社論最後表示,只有堅強的執行力與確實的考核制度,才能讓臺灣服務業進入全新的境界,否則就算再開10年、20年的會議,恐怕也難以讓臺灣的服務業脫胎換骨。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