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就業之痛:新三師與舊三刀

2014年10月31日 14: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兒福聯盟針對中學初一、初二年級學生做了一項“2014台灣中學生未來志向調查”,結果發現這批未來主人翁志願,只想要擁有工作的小確幸,麵包師與美發師列為優先選項,顯然與中國人期待的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目標,出現很大分岐。

  不過這項調查結果,讓人玩味新一代人的工作小確幸,卻與早期老一輩福州移民,他們所擅長的“三刀”有異曲同工之處。

  過去福州人外出打拼,所倚賴的“三刀”,是指菜刀、裁縫刀與剃頭刀(也有人説是泥水刀),意指福州人最擅長擔任餐館廚師、裁縫師與理髮師,或者是室內裝修等行業,其中兩刀目標與這次調查學生的選擇不謀而合。

  臺灣《立報》29日社論指出:新一代少年郎的選擇,大都著眼于未來“只要有工作做,能有一口飯吃”最重要。在他們心目中,做麵包、修指甲、化粧等工作,似乎不需要讀太多書,考很難念的試,可是收入依然還不錯,既然是這樣,幹嘛讀書念的如此辛苦。

  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新一代少年郎,並沒有意識到,從事“三刀”要能忍受學徒時期的磨練,包括要花3年6個月打底,甚至於過沒有薪水日子,因為志向是要拜師學藝。當臺灣著名麵包師吳寶春未成名之前,也是有一大段黑暗日子,靠著不氣餒打拼而在法國大賽中出頭。多數人只看到熬出頭時的光鮮亮麗,之前苦過的日子都忘記了。

  同樣的,福州人靠著“三刀”創業起家的比比皆是,但要注意的是,為了讓下一代有所改變,長一輩們十分重視子女教育,仍大多希望子女成為“三師”的專業人士,借此提高社會地位,不再像父執輩那樣“工字不出頭”。

  故福州人的先“三刀”,後“三師”的期待,對現在中學生來説,應該不能只想工作的小確幸而不思進取。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