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就業or創業 臺灣青年怎麼辦?

2012年10月10日 08: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主計總處”公佈:8月臺灣青年失業率高達13.61%。臺灣《聯合報》7日刊載臺灣作家王文華的文章分析臺灣當前“就業”與“創業”的困難和出路。

  全文摘編如下:

  解決青年失業的方法之一,是鼓勵創業。如果“找”工作這麼困難,何不“創造”工作?如果“就業”意味著大材小用,何不小材大用來“創業”?

  當然,“創業”比“就業”更難!

  困難一,是青年和家長崇尚“主流價值”。我們的文化有根深柢固的“第一志願”情結。年輕人被期望要進“明星”學校、公司、産業。走非主流道路的,除非能成為“臺灣之光”,否則永遠被視為“迷途羔羊”。

  困難二,是缺乏創新能力。臺灣教育的設計,是培養專業人士。所以我們有許多一流的醫師、律師、工程師,但較少兼具創新和銷售能力的創業家。臺灣的創業家,大多不是“好學生”。而所謂“好學生”,都立志當大公司的經理人。教育內容不改,“好學生”永遠沒機會發展學業以外的潛力,而有創業基因的“壞學生”也只好繼續自求多福,承受不需要的辛苦。

  雖然難,還是要做。因為創業比就業的潛在效益大,不只對青年本身,也對臺灣經濟。GDP破二,青年失業率破十三,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必然。如果經濟和就業市場將結構性地衰退,創新和創業,是唯一的出路。

  怎麼做?

  給魚,不如給錢買釣竿。各級政府,可研究將“失業給付”轉化成“創業補助”,在草創初期注入活水。並開放多元募資管道(包括讓網路群眾募資合法化),讓後續資金,源源不絕。

  臺灣的創投很少在公司草創初期出手,所以要靠企業家扮演“天使”,提供種子基金。1998年,升陽電腦創辦人拿出10萬美金,扶植了Google。2004年,PayPal創辦人拿出50萬美金,成就了facebook。臺灣能拿出50萬美金的企業家何其多!但大多投資房産,成了“地主”。未來何不投資人才,變成“天使”?

  各類産業協會則可仿傚美國“創業週末”組織,把創業家、工程師、行銷人、創投業者,甚至客戶聚在一起。從週五到週日,連續54小時,媒合團隊、動手製作産品原型。用實作的workshop,取代空泛的座談,這樣才能打造出可以商業化的産品。

  最後,是年輕人自己。失業像失戀,不完全是自己的錯,但自己脫不了關係。狹義的失業,是指找不到工作。廣義的失業,是指做大材小用的工作。但最可怕的失業,是只把工作當做賺錢的手段,從未思考什麼是讓自己發揮所長、貢獻社會的“志業”。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下的青年失業率遠遠超過13%。失業時要找的不只是工作,更是自己。要檢視的不只是人力銀行的職缺,更是自己的實力和態度。Google創辦人能拿到天使的10萬美金,因為他們夠強。我們,值得天使眷顧嗎?

  臺灣經濟正在辛苦地轉型,創新和創業,將成為最重要的力量。天堂和地獄等距,天使正失去耐心,我們,要往上或往下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