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首批赴臺陸生就業路上遇“關卡”

2013年09月02日 08:1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今年夏秋,首批赴臺灣就學的大陸學生畢業了。求職路上,他們遇到的會是怎樣的一種境況?

  “臺灣怎麼會有清華,山寨的嗎?”、“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除了要應對大陸面試機構對臺灣學歷的種種不理解和質疑,身為第一屆赴臺陸生,完全沒有學長、學姐的經驗可以參考,他們的求職路走得並不順利。

  1 他們正在開創歷史

  在臺大求學的七七,近日在臺灣媒體上發表自己的畢業季心情,除了感慨自己與臺北結下的不解之緣,文字裏還透露出找工作的擔憂:像我們這些理工科的專業,讀研只需兩年,沒有大段的時間留給找工作,等到畢業後再回去就錯過了大陸應屆生的招聘高峰期。

  七七文章裏説的“我們”,就是2011年的首批赴臺陸生。

  當年4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佈《2011年招收大陸學生規定及簡章》,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大學、碩士及博士班。據臺“立法委員”陳學聖介紹,當年報名1904人,錄取1265人,最終實際註冊人數為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人數為653人,最終錄取228人。在此之前,大陸學生只能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灣高校短期學習。

  那一年的他們備受關注:臺灣大學第一屆陸生的入校見面會,曾引來島內80余家媒體採訪;與此同時,“破冰者”、“新新人類”等身份標簽被媒體貼在他們身上;正是因為他們赴臺,2011年被視為“促進兩岸學術交流的關鍵一年”,稱之為陸生赴臺“元年”。

  多方關注之下,社會各界都對這群學生的未來充滿信心。

  2 就業路上遇“關卡”

  時隔兩年,今年7月,首批赴臺陸生中有173位畢業,其中有100多位兩年制碩士生。據報道,不少陸生在招聘季忙碌奔波。有臺大畢業的女生,為爭取兩家大陸招聘單位的面試,不得不在課業仍繁重的時期就開始折騰,一個月內往返兩岸10次,還得負擔高額的交通成本。

  他們不僅要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遭遇今年的就業“寒冬”,在臺陸生就業季的這一系列折騰,還無法繞過臺灣當局當年針對大陸學生所制定的“三限六不”政策。

  “三限六不”明確規定“陸生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等,該措施在今年他們畢業時依然沒有解禁。政策之下,大多數大陸學生畢業後選擇返回大陸工作,只有少數陸生選擇留臺繼續唸書,或選擇以臺灣為階梯再赴海外深造。

  無法留臺工作,一些陸生只好打道回府,將重點轉移到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爭取工作機會。無奈一般臺商的人力資源部門又傾向於利用大陸的人資渠道去尋覓人才,對於赴臺陸生則並不重視,使得這些陸生在臺灣找大陸工作時常碰壁。至於臺灣本土公司,則幾乎都傾向於招臺灣本土學生。如此一來,不少在臺就學的陸生發出“在夾縫中求生存”、“或許,我們會成為犧牲品”的沉重感慨。

  找工作,磕磕碰碰、坎坎坷坷都屬正常。當然,也有一些幸運兒。臺大的任瀚達便是其中之一。在年初,他就已接獲北京某家銀行的錄取通知。但他坦承,為找工作往返兩岸,耗費了相當大的精力。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