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當局動輒得咎 已流失話語權

2014年08月11日 08: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指出,馬當局動輒得咎,與流失掉話語權有關。這次高雄氣爆事件,明明高雄市政府應負現場危機管理失當的直接責任,但政客與媒體幾天操作下來,馬當局不但在民意支援度上未能得分,反而可能折損一位“內閣部長”與“次長”,馬當局不能不面對流失話語權的問題了。

  高雄氣爆事件伊始,高雄市政府先宣稱二不知:不知榮化管線存在、不知排水箱涵存在。幽靈管線與幽靈箱涵這二幽靈,成為卸責的銅墻鐵壁。防禦工事完成後,高雄市政府便將炮口指向榮化,強力炮轟,再接著矛頭一轉,四路攻勢並進,一攻“經濟部”主管石化業難辭其咎;二攻“行政院長”江宜樺“不立專法、不編特別預算、不設專責機構”的“三不”冷血;三攻“重北輕南”的石化政策,視高雄如草芥;四攻吳敦義核準埋設管線,舊帳新算。

  四連發的究責之劍,毫不留情刺向臺當局。加上賴清德、曹啟鴻、張花冠、蘇治芬、林聰賢綠營5首長的背書力挺猶如鋼盾加持,而綠營“立委”更傾巢而出在“立法院”狂擊臺當局。使部分媒體與輿論,隨著綠營攻勢究責指向臺當局。

  所幸,仍有媒體忠於事實發掘真相,終於逼出二鐵證:一是,高市府宣稱不知的箱涵竟是由市府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發包;二是,2012年高雄市捷運工程局環狀輕軌捷運會勘紀錄,白紙黑字寫有“李長榮化學公司所屬管線埋設深度約1.5公尺”。直接戮破高雄市政府一開始搬出的“不知管線、不知箱涵”的謊言。逼得高雄市副市長及3位局長請辭下臺,也終讓傲慢一週、努力究他人之責的陳菊低頭道歉。

  這一方面讓我們看到民進黨面對錯誤時,護短卸責的手法。另一方面,也顯現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忠於事實的媒體,鍥而不捨追索真相,難道執政黨要坐視輿論之火,不符比例的全部燒向臺當局?

  “黑狗犯錯,白狗挨棒”的問責錯置情事如果持續,受害的絕不是白狗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不啻是鼓勵擅于卸責的政客更加肆無忌憚地怠忽職守、橫蠻推諉,也等於打擊願意做事的人,使之怯步無為。

  坊間有個笑話。如果臺北市的地方治理出大包,郝龍斌會被轟下臺;新北市朱立倫也會被轟下臺;臺中市胡志強更不能倖免。但如果是高雄市地方治理出大包,萬箭穿心被轟下臺的將是馬英九,其他臺南、屏東、雲林,凡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出包,不用擔心,會有馬英九齣來扛。

  很抱歉,這不是笑話,而是現在進行式。千錯萬錯都是馬英九的錯,這已變成重大事件究責的金科玉律。因為這些年來,國民黨幾乎喪失了話語權。

  話語權最重要的三元素就是論述、形式、管道。論述指的是要建構足以號召民眾的理念;形式指的是要有足以引人注意的溝通亮點;管道指的是可以到達民眾的路徑。這三要素,國民黨幾乎全面失能。國民黨看來還陷在“少説多做”的邏輯裏,這早就不適用於現代的治理。多做當然是本分,但少説則是失職,對於扭曲的資訊,臺當局不能等到不得已再辯,必須挺身捍衛。話語權已是治理的核心項目。

  缺乏為政策説明辯護的能力,就會造成人民的疑慮,甚至反對,明明有益民生的正確政策,反而引爆強大的反對聲浪而胎死腹中,這是臺灣人民的損失。不幸的是,這正是這幾年來一幕幕不斷上演的悲劇。

  君不見核電政策被無以復加的污名化,使臺灣未來得面對重傷經脈的缺電危機?而攸關臺灣競爭力至巨、是臺灣經濟破逆突圍的重大鎖鑰的《兩岸服貿協議》,不要説未能贏得廣泛支援,反而掀起了太陽花的漫天海嘯,現在猶如植物人一般躺在“立法院”的安寧病床,也才會有《華爾街日報》“臺灣自甘落後”之評。寧不謬哉?能不痛哉?

  無力的宣傳、失效的辯護,流失的不只是臺當局的支援度。而是一刀刀劃在臺灣已經脆弱的經濟軀體,讓臺灣血氣渙散的反手刃。國民黨須改變心態、改變做法。現代推動公共事務的力量來自人民,要爭取人民的支援,先要爭取人民的認同,臺當局要做出正確的決定讓人民覺得合理、安心。其次要爭取人民的理解,臺當局必須有把話説得明白、説得動人的能力。

  臺當局的政策説明、理念辯護能力,真的要加把勁了。這一次高雄市政府因為説謊被媒體揭穿,讓歸責的公平性有機會保全。但下一次呢?臺當局難道永遠要當那只揹黑鍋、挨黑棒的白狗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