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高雄氣爆事故後續 民進黨表現醜陋

2014年08月11日 07: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9日發表社評文章,針對高雄氣爆事故的後續處理發表看法。社評認為,民進黨“立院黨團”表現“醜陋”,一連串的濫情操作彷彿高雄市政府完全沒有責任似的,而“救苦救難”的陳菊市長更只是政黨對立的受害者。既然鋪設管線之權責是在地方政府,則高雄市政府自當負起應有的責任。

  社評摘編如下:

  高雄丙烯氣爆事件造成高雄市民嚴重傷亡的第7天,陳菊團隊總算有人扛起責任下臺負責了。連日來民進黨“立院黨團”的表現,以“醜陋”來形容都不為過。綠營“立委”諸公們以“圍魏救趙”的手法,先把全部責任推給臺當局,再出示公文批判時任高雄市長批准鋪設箱涵的吳敦義,最後悲情訴求民眾不要分藍綠、應共同協助災民度過難關。一連串的濫情操作彷彿這屆市政府完全沒有責任似的,而“救苦救難”的陳菊市長更只是政黨對立的受害者。

  更甚者,民進黨“立委”還以“你還是不是人”、“冷血”來羞辱在“立法院”備詢的“經濟部長”張家祝,迫使張憤而請辭來捍衛“經濟部”。民進黨“立委”的作法根本就是把此重大災難演成政治鬥爭的肥皂劇,而這樣冷血的行徑才真正該受到民眾的嚴厲譴責。

  倘若不是兩年多前的公文被曝光,證實高雄市政府早知情此一箱涵的存在,搞不好民眾都會繼續被高雄市政府蒙蔽了。在社會充滿怨懟、不滿馬當局的各項作為時,江宜樺敲定應先由高雄市政府編列預算、再由臺當局補足的政策,當然又成了民進黨攻擊的最佳藉口,連媒體都以“江宜樺是基隆人”來諷刺江宜樺沒有同理心。

  試問,如果今天是民進黨主政的話,陳菊敢炮打中央嗎?典型的民進黨政治操作是:出事的第一時間先找假想敵以轉移焦點、接著營造悲情來回避應負的責任,若被問到政治責任問題,就千篇一律地以“救災為重”當藉口。似乎千錯萬錯都是藍營的錯,愛臺灣的自己一定不會錯。

  更可笑的是,當民進黨公開吳敦義批示的公文時,不就等於承認這是高雄市政府所承建的箱涵工程,還敢大言不慚地説不知情!而請辭的高雄市副市長更曾任職于當年的高雄市水利工程處,自我矛盾的説詞打了陳菊一大耳光,她才被迫公開向高雄市民道歉。

  綜觀高雄市政府這幾天來的團隊表現,可用“零零落落”、“欺上瞞下”為註腳,事後的眼淚或鉅額補償也都喚不回失去的寶貴生命及破碎的家庭,而陳菊團隊能否承擔浩大及費時的災後重建工作,更令人懷疑。就有偏綠學者形容陳菊“做了很久的太平官”,導致整個高雄市政府螺絲松脫。

  而為了轉移民眾對高雄市政府的究責焦點,民進黨及臺聯黨“立委”全力杯葛“立法院”臨時會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審查,還説“國難當頭”,此時不宜處理該條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將成為國際笑話。對於此次嚴重的氣爆災害,民眾同感悲憤,但仍堅守個人崗位,讓整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綠營“立委”自我怠惰不説,還以冠冕堂皇之理由拖累行政部門,實乃臺灣及民眾之不幸!

  我們絕非偏袒臺當局,但既然鋪設管線之權責是在地方政府,則高雄市政府自當負起應有的責任。我們也呼籲臺當局各層級官員,除了全力協助高雄救災及事後的重建工作外,更應嚴格監督各縣市確實做好所有管轄區的管線檢修,以免憾事重演。此外,高雄地檢署亦應儘速厘清不論是現任或前任官員的法律或政治責任,才能昭公信及告慰亡靈。

  《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提醒臺灣要儘速完成兩岸經貿協議,否則就是“自甘落後”。然而,縱使馬當局這幾年來多次提出這樣的警語,綠營皆置之不理,甚至還污衊及扭曲為陰謀。如今美國重要報紙公開提出類似警告,民進黨實不該繼續當作馬耳東風,應儘速讓監督條例進入審查,以利“兩岸服貿協議”的實質審查,並借由兩岸經貿制度化之路來打開對外經貿的大門,否則“沒有其他國家會等臺灣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