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探討:當今怎麼講孔子的事

2014年08月11日 07:5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人文頌》在臺北首演。

  “儒,就是‘人’加上‘需’。儒學的傳播,當然也要關注人的接受方式。”——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孔長垂

  優雅的大提琴旋律漸柔漸遠,清麗的女生合唱從琴音上撥起:禮儀之美,和睦如林,彼此致敬又相依。人生尊嚴,相待以禮,不分種族和地域……

  深圳交響樂團原創交響曲《人文頌》正在臺灣北中南奏響。以交響樂詮釋傳統文化,引發“儒家文化當代傳播”的討論,兩岸專家學者的見解對如何塑造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形象不無啟發。

  1、孔子嫡長孫説:傳播儒學,不能再只局限于文字語言

  孔子如果在世,當下他會是怎樣的樣貌?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孔長垂先生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平頭、眼鏡、西裝,雖然身為臺灣目前唯一的世襲官職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但如果擦肩而過,你會視他為眾多學者中的一員。孔長垂説,儒,就是“人”加上“需”,就是關注人的需要,儒學的傳播,當然也要關注人的接受方式。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資訊發達,變化日新月異,要傳播儒學,當然要因人因地制宜,不能僅依靠背誦的傳統方式。兒歌、動漫、互動都可採用。

  孔長垂説,先祖孔子創立儒學2500年了,如果沒有創新,儒家思想就不會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儒家原典也高度重視創新,主張“時變”,《大學》引述古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傳》則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觀念。孔長垂代表全世界300萬孔子後裔祝賀深圳交響樂團這次的大膽嘗試,他説,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不能只局限于文字語言,《人文頌》就是跨文化表達的一次實踐。先祖孔子已將“樂”作為表達思想、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現在,人類在享受現代技術帶來的物質享樂時,能源危機、生態危機、過度倡導個性和自我帶來的孤立和衝突已經顯現,此時,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回歸與傳播對世界都有貢獻。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