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國民黨士氣為何如此低落?

2014年08月11日 08: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氣爆案發生後,高雄市府一直把責任推給臺當局,最後在謊言一一被戳破後,由副市長吳宏謀領銜三位局長下臺。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輿論炮火轉向高雄市政府之際,臺當局“經濟部長”張家祝竟因不堪“綠委”辱罵,自行宣佈辭職。近3個月以來,這已是第五位請辭的臺當局“閣員”。

  對此,曾因“夢想家”音樂劇之爭被迫下臺的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有感而發地説,張家祝請辭,是因為馬當局的政務官總是被“綠的羞辱,藍的不挺”。此一描述,曾經或目前仍任職馬當局的“閣員”們,應該都感同身受。一葉知秋,“綠羞辱,藍不挺”,正是馬當局施政處處受阻的癥結。

  臺灣《聯合報》11日發表社論指出,嚴格而論,民進黨上下對付張家祝的手法,其實並不新鮮。民進黨一向的戰術,就是不問是非對錯,一有事,全黨先統一口徑對準國民黨猛轟一場,先運用攻擊策略塑造輿論走向,逼得對手來不及出手反應,聲勢上即先取得上風。今天看來,高雄市政府在氣爆事件中應負的責任,絕對是遠大於“經濟部”;但在真相未明之際,民進黨的高分貝批評煙硝,很快達到了“災禍轉嫁”的效果,逆轉了頹勢。

  儘管責任分際已泰半厘清,民進黨上下仍無收手的打算。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繼續批評臺當局政府“邪惡”,其妻“立委”邱議瑩和曾代理高雄市長的陳其邁,厲聲在“立法院”斥責張家祝“冷血”、“還是人嗎”。更有甚者,在張家祝挂冠求去、臺當局宣佈幾全額支應重建經費後,民進黨仍不罷休,並拉高層級要求“內閣總辭”。相對於此,一路説謊、卸責的高雄市府,卻僅一名副市長、三名局長請辭,陳菊甚且還在力挺,大表不捨。至此,對民進黨和陳菊而言,戰略目的已經達成。

  相對於民進黨的“理不直,氣很壯”,國民黨上下對於民進黨這種撲天蓋地式的攻擊,響應卻顯得軟弱無力。除了“立委”黃昭順、市議員林國正等少數民代獨力反擊,多數民代卻以事不關己的姿態冷眼旁觀。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是“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對抗犯錯的高雄市府”的局面,實際上,卻演成“經濟部長與一二藍軍對抗民進黨全黨”。從以往的事例看,更多見的情況是國民黨“立委”窩裏反,炮打自己人;日前“監委”同意權投票的慘狀,便是血跡斑斑。今天,藍軍只是“旁觀”、“不挺”張家祝,他的境遇恐已堪稱幸運。

  國民黨的散漫、消極與分崩離析,可從下列幾點觀察。第一,二次政黨輪替後,馬的用人圈始終無法打開。若以學者、技術官僚、民選首長和民意代表的架構比例搭配,不難有效推動政務,並靈敏因應社會需求。遺憾的是,馬當局用人過度偏重學者及行政官僚,而這兩類官員與政黨的連結有限,抗壓性、向心力往往不足,遇上大場面便畏怯。相對的,民選首長和民代無法進入行政體系,使國民黨政的人才庫無法流通,除無法發揮互為支援的作用,也往往導致政策與民意脫節。

  其次,在朝野協商制度主導“立法院”一切議事運作的情況下,權力掌握在王金平等少數人手上。國民黨雖在席次上具有絕對優勢,但在馬王關係不睦、馬英九又對“立委”敬而遠之的情況下,“藍委”認同分崩離析,難以駕禦。由於缺乏“為黨而戰”的意志,大家寧願在議事杯葛中消耗空轉,只求自保,所謂“團結”即如緣木求魚。

  第三,最關鍵的因素,是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未能重新建立凝聚向心力的訴求。民進黨執政8年,成功建立“去中國化”的思維;但面對這樣的意識型態鬥爭,國民黨上下卻是束手無策,有些人甚至向此思維靠攏。失去中心思想,國民黨還能靠什麼來團結黨?

  國民黨正在舉行“黨史巡迴展”,但對國民黨而言,“黨史”是包袱還是資産,恐怕國民黨內早就意見分歧。無法在執政時鞏固自己的訴求,這是消極怠惰;而面對可能丟掉政權的未來,國民黨又該如何自處?這個大哉問,恐怕是所有國民黨臺面人物必須慎思的問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