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臺當局不必急著成立新媒體小組

2014年05月15日 10: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執政當局在反服貿運動中完全喪失話語權,經內部檢討是因為不熟悉年輕世代所使用的新媒體,因而“行政院”決定成立新媒體小組,沒想到這個小組還在籌設中,就因為找了文工會副主委殷瑋的妻子葉乃瑜面試,引發外界黑箱作業之譏,弄到連“新媒體小組”該長什麼樣子都還不知道,就已被搶位子模糊了焦點。臺灣《中國時報》15日社論指出,在急著成立新媒體小組之前,先花些時間,做些功課,了解什麼是新媒體之後,再談要不要成立新媒體小組吧!

  沒錯,這次的反服貿運動,學運團體之所以能迅速掌握媒體話語權,確實是有效運用了諸多新媒體的技術,例如利用Ustream網路直播,全面打敗有線電視的SNG、利用CNN的iReport訴求國際媒體,大量利用臉書、Line、PTT的社群動員,利用募資平臺flyingV在短期間內募集大量捐款與物資,利用Google所提供的多項功能,進行數據存取,甚至在遊行人數掌握上,都比警方來精確。甚至可以這樣説,正是拜新媒體之賜,反服貿運動才能在瞬間發揮那麼大的成效。

  而熟悉內部運作的人士也都清楚,這次學運團體之所以能夠純熟的使用新媒體技術,除了相關大學資訊學院的高材生大量動員外,民間的科技公司、電腦與網路玩家團體的從旁協助亦是主因,否則以“立院”本身的設備條件,怎麼可能撐得起那麼大的網路空間?這是臺灣資訊建制與教育的成功,也是透過這次反服貿學運的操作,才讓全社會具體感受了一次新媒體的洗禮。

  換言之,如果這次在反服貿學運中所運作的“新媒體”,可以是一樁值得反省傚法的題材,那麼它所反映的就絕不只是一套新的傳媒機具或技術,它還代表了一套嶄新的傳播觀念,在這個嶄新的傳播觀念中,所謂新媒體之“新”,並非只是它以新的通路與平臺去取代舊的,而是它全面改寫了媒體與傳播的定義。往昔必須要有龐大的資本與技術密集才能擁有一個報紙或電視媒體,如今有了網路、有了雲端,任何個人或企業都可利用他的平板電腦或手機傳送訊息給全世界,舊媒體在這個龐大的串流中,只是平臺之一而已。

 因而,“行政院”要成立新媒體小組,第一件功課決不是趕著設置一個單位,找幾個人來上班,就算搞成新媒體了!而是應該多花些時間,先明瞭新媒體是什麼?為什麼在這次反服貿運動中,能發揮那麼大的功效?研究透徹了,才能判斷要不要,或是該不該成立。要知道,反服貿運動所彰顯的新媒體效應中,另一項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世代的數字落差,由於新媒體對多數年輕世代而言,本來就是他們所熟悉使用的工具,可“行政院”裏的多數官員卻還是熟悉舊媒體的世代,如果他們沒有先了解新媒體是什麼,很可能還會用舊媒體的思維去看待新媒體,那麼就算成立了什麼小組,不僅功效未見發揮,還可能鬧笑話。

  這就好像,許多臺灣財經部會的官員,發現學生們都相信懶人包裏的資訊,而這其中所傳達的訊息有許多是錯誤且帶有偏見的,於是他們也紛紛自行製作懶人包,還鄭重其事的舉行記者會,宣稱這些懶人包都挂在“經濟部”網站,請大家去網站下載觀賞!殊不知所有的懶人包都是自行在社群網路上流傳的,誰可能沒事幹上官方網站上去瀏覽懶人包?更何況,就算有人下載了這些懶人包,其中內容也一點都不有趣,不僅文字過多,圖像也死板,這樣的懶人包,如何發揮作用?

  我們更擔心的是,“行政院”要成立所謂的新媒體小組,會把新媒體狹義化,當成只是做新聞響應,製作懶人包等工作,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建議不妨暫緩,因為那真的幫助不大。我們知道“行政院”相關部門早就開始在運用數據分析監控輿情,當前急務,應是強化對這種大數據分析的解讀能力,只要真正有效掌握了輿情,才能將瞬息萬變的民意,融入政策制定的規劃中,也才能針對輿情反映去掌握媒體議題,而這已經是在運用新媒體了!成不成立小組,其實是技術問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